渝东南土家族民歌资源文化生态保护
录入时间:2012/1/17 10:36: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2、可“歌”的音乐性是民俗歌谣概念内涵的第一要义
属于原始的“诗”的民俗歌谣,生成于中国诗歌历史上的音重于义时期⑩:从诗的最原始时期进化而来的原始民歌称之为歌谣,体现其歌的原始社会的文化创造形式;而原始生态的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的民俗事象共生在一起,用“民俗”二字强调其生态环境的原始文化特征。中国历史上“诗”的音都先于义,音乐的成分是前原始的,语言的成分是后加的。民俗歌谣的“诗”开始有调而无词,后来附词于调;附调的词本来没有意义,到后来才逐渐有意义。词的功用原来仅在应和节奏,以后文化渐进,诗歌作者逐渐见于音乐的节奏和人事物态的关联,于是以事物情态比附音乐,使歌词有节奏音调,还有意义。融合音乐和语言的表现功能,是民俗歌谣的“诗”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民俗歌谣因此具有如下特殊之处:词皆可歌,在歌唱时语言弃去其固有的节奏和音调,而牵就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如是调为主,词为辅,即音重于义。词直接取自鲜活的民俗生活,现成而通俗,也因此往往很鄙俚。
民俗歌谣向文人诗歌转变,也就是形式粗放的民俗歌谣演化为形式精致的艺术诗时期,诗歌作者由民众转变为文人。历史提供的事实是,文人做诗最初好以民俗歌谣为蓝本,并且习惯沿用流行的谱调,整理流行的歌词,虽然力求辞藻的完美,却不是一开始就立足于原创。这种改造的结果是,供歌唱的民俗歌谣,因为文人兴趣重心由歌调转向歌词,歌词逐渐变为艺术创新关注的中心,歌调被冷落,民俗歌谣转向民俗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词的文学性取代音乐性的位置,音义主从关系质变为义音主从关系。文人兴趣虽然更关注词的文学性,却与文化生态的民俗环境直接干系,在彻底形成文人诗体式之前,学理上以民俗诗歌的过渡形态存在。
古汉语中“,歌词”“、歌诗”与“歌谣”的第一个义项分别为:歌曲的文辞;演唱诗歌;以曲合乐伴奏者(歌)和随口唱者(谣)。⑿总之,音乐曲调的作用是根本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从上述音义关系转化过程的阶段特征看来,音义开始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民俗文化生态语境中的民俗歌谣,学理上可以断定为原始的“诗”的初级形态。诗歌进化历史的义重于音阶段,用民俗诗歌取代民俗歌谣概念,似在强调歌调的冷落突显出歌词的重要,民俗歌谣被文人借用有了艺术表现的新内涵,音义关系转化促成义的相对独立而生成民俗诗歌。现代通用的诗歌概念,突出的是诗的文学本质而非歌的音乐属性。朱光潜先生说过,以一般民俗歌谣与祭祀宴享诗比较,完全可以推断《诗经》收录的作品产生时期,还是音重于义的原始“诗”的发展时期。《诗经》原初作品的最大功用在于伴歌音乐,离开乐调的词,在起始时似无独立存在的可能。孔子时代的《诗经》,处在调亡之后的阶段,已经由原初的音重于义时期,过渡到音义分化时期了。文化原生态民俗歌谣的“诗经”,是经由夫子的整理而质变为民俗诗歌的《诗经》的。由是观之,民俗歌谣概念内涵的理解,首先应该把握的是其可“歌”音乐性功能的界定。
3、现代汉语创造的“民歌”一词,其内涵成为民俗歌谣与民俗诗歌概念内涵的组合,作为现代汉语通用的日常生活话语,使用它为核心的学术范畴必须重新界定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