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曲背景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这在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有所体现。同样地,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并非仅仅注重对形象的接近原貌的描摹,而更多地通过“传神”也就是通过展现其精神气质、意蕴来体现其审美意义和价值。音乐作品《梅花三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晋隋以来便有此曲,原是晋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后经唐代名琴家颜师古移植为琴曲。乐曲名称由来于音乐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三次,由此称《梅花三弄》。乐曲表现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态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并借梅花洁白、芬芳和不畏严寒的特性来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琴曲《梅花三弄》中“三弄”是主题以泛音形式在不同的弦段、徽位上出现三次,而移植改编后的筝曲则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主题第一次以泛音形式出现,第二、第三次是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左右手所奏出的乐音交织、碰撞,使原本单纯线性的音符流动更添一份深厚之感。
该筝曲是在近代琴家打谱琴曲《梅花三弄》的基础上进行移植、编订而来。相对于琴曲,移植后的筝曲在结构上略有变动,有删节,显得更为紧凑。在保持了琴味的基础上,还充分考虑古筝的表现技巧,可谓“琴”味“筝”味兼容并包。
古琴曲向来被人们认为是曲高和寡,但有些琴曲几近于家喻户晓却也成为不争的事实,比如《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高山》等。琴之技法与琴曲意蕴自然是高深微妙,而乐曲的旋律却深受人们的喜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是人们借物咏怀述志,并借以歌颂、赞美人之高尚情操的佳作。
二、版本概述
乐曲曲调优美,旋律优雅,格调清新,历来深受人们喜欢。很多筝家纷纷把它移植到古筝上来演奏,别有一番风味,可以说是琴曲移植的典范之作。
由已故筝家邱大成先生改编的《梅花三弄》收录于《筝艺指南》(邱大成著,华乐出版社,2000年)、《古筝经典名曲集》(邱霁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以及《天津音乐学院校外音乐考级教程 古筝》(天津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编,王小月、杨红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等籍中;
由古筝教育家郭雪君移订的《梅花三弄》收录于《古筝考级曲集》(郭雪君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中国古筝考级曲集》(上海筝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等考级用书中;
古筝演奏家范上娥“据古琴曲移植”的该曲收录于《古筝基础大教本》(林英苹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雪山春晓:范上娥筝曲集》(范上娥编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等册,其中后者还收录了《梅花三弄》一曲的线谱;
由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李萌主编的《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曲目 筝》则收录了古筝演奏家项斯华的演奏筝谱。
纵观这些曲谱版本,共同点在于对原曲结构、曲调的继承,都基本保持了琴曲之原貌,而在具体的演奏技巧、筝乐化的程度等方面,因每个演奏家的审美观、演奏习惯的不同而多少有些差别。这里,我将以已故筝家邱大成先生的谱本为依据,从演奏技法、触弦技巧、音色布局等诸多方面入手,来探讨该曲在演奏中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弹奏要点与解析
乐曲引子部分(第1-13小节)是一个节奏稍自由的乐段,音调低沉、庄重,节奏舒缓、宽广,弹奏要稳健有力。
该部分以空弦散音为主,厚重饱满,左手低八度音的加进使得意境更为开阔,曲调益显庄重,短短一个引子将冬之肃杀、酷寒表现出来。弹奏时可以稍自由,深呼吸,强弱要有一定变化,而不能以同样的力度弹奏,就仿佛近景远景不同的取景,要营造一种隐隐约约的、忽隐忽现的氛围。该段平稳舒缓,附点的出现平添一种跌宕起伏之感,动静相谐的对比之美油然而生。该部分中某些单音弹奏时运指要特别注意。总体而言,手型要自然收拢。八度和音弹奏时,以提弹法为佳,中指与大指同时触弦,手带动前臂抬起离弦,落音干净,出音均匀。某些单音的弹奏要用臂力协同腕力作用于琴弦,用靠弹的触弦方法,以保证出音厚重有力,又富有弹性。与此同时,伴随着左手有棱角的滑音,旋律更富立体感、层次感。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余音及其控制了。因该段集中在低音区,余音较长,左右手协调不利或者左手按滑音没等到足够充分的时间,很容易产生下滑等不稳定余音效果,从而破坏整段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