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下午,走进北京中山公园里绿荫掩映的中山音乐堂,都会听到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和歌声,这是北京春天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进行一周一次的排练。与许多合唱团排练时的紧张感不同,这个合唱团的孩子们似乎是在“嘻嘻哈哈”中完成每周的排练,原来这是孩子们在实践驻团指挥苏丹娜老师设计的“玩中学”合唱方法。
第一要快乐,第二要创造
“笑一笑,开心地唱,这样的歌声才动听。”在笔者旁听春天合唱团排练课的时间里,听到苏丹娜老师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笑”。同样,在她指挥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脸上也一直洋溢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孩子们因为相隔一周产生的小小拘谨生疏之感,也在笑声中很快化解,迅速进入了歌唱的状态。在春天合唱团里,“笑”是合唱前最好的热身。
苏老师强调说,她做合唱团的理念关键就是:让孩子们快乐,“enjoy the music”。在年龄很小的孩子们组成的小班里,孩子们要学的是看谱、唱准,为进入合唱打基础。而这个读谱不是“死”读,苏老师设计了一套特有“玩中学”的方法:比如,她会让孩子们学一首只有“咪嗦啦”的小儿歌,学完之后,她先示范创作如“咪嗦啦嗦咪”的音,让孩子们模仿,自己将三个音组合创作,这时候孩子们都很踊跃,有的孩子乐感比较好,她会往难里唱“咪嗦啦嗦咪嗦啦”,有的孩子不太会,就只是“啦啦啦”。无论难易,苏老师鼓励孩子们都自我创作。每个孩子创作,大家都跟着唱一遍,20个孩子就唱了20遍。孩子们在觉得有趣好玩之余,无形中就把“咪嗦啦”的固定音高定在了脑子里。音高有了之后,苏老师会编一个儿歌,把五个手指头比作五线谱,将“咪嗦啦”所在的音阶唱到儿歌里,同时把节奏加进去,让孩子们在身体晃动或跺脚之间掌握准确的节奏韵律。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和节奏,苏老师把枯燥的视唱练耳化为好玩的游戏,一个音一个节奏的累积让孩子们学会歌唱、学会合唱。
有多样的“我”,才有丰富的“我们”
在春天合唱团里,曾经有一个男孩声音条件不是很好,每次排练时声音总是显得“突兀”,苏老师没有用简单把他换下来作为解决办法,而是让他站在不同位置,试验怎样能使其声音和谐。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的声音合在一起时突兀感消失了。她感慨地对笔者说,让孩子“合”在合唱里的方法很多,但不是要孩子们抹杀个性。她觉得,合唱只有唱法、训练方法不同,而没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标准,正因为有各种各样有个性的“我”,才组成了音色丰富的“我们”,团与团之间的区别,就是多彩的“我们”的区别。苏老师说,童声合唱里以纯真的真声为主,每一个合唱队员都能独唱,其实是能力强的表现,只要注重和谐就好。指挥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们放弃个性的声音,而是为这个声音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用训练方法使得“我”去支撑“我们”。就如同一个弦乐声部一样,有的孩子声音是小提琴,有的是中提琴,有的是大提琴,如何组合、如何控制音量来达到想要的声音效果,是考验指挥的一项工作。
苏老师坦言,目前形势下在合唱指挥与教师之间,总觉得有一种难以平衡的无奈。身为指挥,挑选出优秀的尖子组合,带领孩子们参加各种比赛获奖似乎是重要的任务;身为教师,她更多希望孩子们在合唱的快乐中学会合唱的人文精神——团队精神与角色转换。合唱里有常做主旋律的高声部,有作为桥梁的“二声部”,有打基础的贝斯声部。贝斯声部一直要托住高声部,和声声部一定要连接好高音与贝斯之间。有时高声部是主角,有时二声部是主角,这与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生角色是一样的。苏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在合唱声部和谐中领悟人生和谐的方法。她始终坚持,合唱团是应该要努力获奖,但这不是合唱最终的目的,正如春天合唱团“Music for Mind”的理念所言,音乐是为了成长,为了更好的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而做的准备。 (音乐周报:陈茴茴)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大约在14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在多弦乐器上加键而成的击弦古钢琴——克拉维卡琴。这种古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