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交响乐团成立于1932年。随着悉尼跻身国际都市之列,乐团亦已被公认为是世界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乐团以澳洲地标之一的悉尼歌剧院为根据地,每年演出超过一百场。
悉尼交响乐团1934年创建于悉尼,其前身为澳大利亚国营电台悉尼交响乐团的器乐合奏团。1936年后,乐团的名称改为“ABC悉尼交响乐团”,1946年后乐团才正式更名为“悉尼交响乐团”。1946至1956年由英国指挥家戈森斯担任常任指挥后,乐团演奏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澳大利亚最有代表性的交响乐团。1979年起,法国指挥家弗雷莫出任乐团常任指挥。乐团每年举行约160场音乐会,并常去世界各国演出,乐团总员约90人。
1932年对于整个悉尼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被誉为工程学奇迹的悉尼海港大桥于同年3月正式落成。同年6月,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成立,这也为日后悉尼交响乐团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乐团起初仅有24位乐手,并且只是在一些晚宴和节目录制现场,以背景音乐演奏者的身份出现。1934年,爱尔兰著名指挥家汉密尔顿·哈提爵士到访澳大利亚,提议悉尼应该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专业交响乐团。同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将乐团的编制扩展到45人,并在正式演出时扩展到70人。1936年,乐团的第一个演出季正式拉开帷幕。
由于30年代的政治因素,欧洲许多一流的艺术家在澳大利亚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悉尼交响乐团也有幸与多位指挥家、独奏家进行了合作,包括多拉蒂、比彻姆、鲁宾斯坦、胡贝尔曼、施纳贝尔。
世界大战期间,尽管乐团无法购买、修缮乐器,但它们所演奏的音乐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安慰。1942年,乐团中女性乐手的数量增长到32人,比战争前足足增加了12人。世界大战结束时,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与悉尼市议会、南威尔士州政府达成协议,决定要在悉尼创立一个专业的交响乐团。1946年1月,由82名乐手组成的悉尼交响乐团第一次举行了公开演出。
从1946年开始,古森斯便常年在乐团担任首席指挥,并立志要将乐团带入世界六大顶尖名团之列。在古森斯的带领下,乐团经常首演一些澳大利亚作曲家的作品。1948年,他提出“悉尼必须要有个专业歌剧院”的想法,并选择本纳隆角为日后悉尼歌剧院的落脚点。
在古森斯之后,荷兰指挥家奥特洛成为乐团的新任首席指挥。1974年,乐团开始了欧洲巡演。此外,悉尼歌剧院开始逐渐成为乐团的定点演出场所。
1982年,麦克拉斯爵士成为乐团历史上的第一位本土首席指挥。1985年,麦克拉斯爵士因健康原因告别乐团,并由另一位年轻的本土指挥家查兰德于1987年继任首席指挥一职。
在查兰德的指挥下,乐团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功。乐团录制的澳大利亚作曲家彼得·斯科尔索普的作品广受好评。对马勒、瓦格纳作品的演绎,以及1988年在美国的巡演均得到不错的反响。然而与查林德日渐火热的人气成反比的是,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于1991年死于艾滋并发症。
荷兰指挥家迪华特出任乐团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并将乐团带入一个鼎盛时期。乐团演绎的瓦格纳的歌剧《莱茵的黄金》、马勒第二、马勒第三交响曲,以及澳大利亚当代音乐作品等,都得到业界的高度赞扬。此外,乐团还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古典唱片品牌合作发行了4张专辑。1995年,乐团在英国与欧洲的巡演大获成功。1996年11月,乐团远赴日本与中国台湾巡演。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