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他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音乐硕士学位、音乐博士学位的藏族作曲家;我国第一位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的作曲专业博士后。现就职西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就让我们跟着他,探“俱声”寻雪域天籁,谱“缘起”写时代乐章。
冬季的西藏大学内,虽有些寒意但阳光明媚。在西藏大学后门,记者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作曲家觉嘎。
一头自然飘逸的长发,大红色的休闲装、蓝色的牛仔裤,让人眼前一亮,今年50出头的觉嘎老师是这样地活力十足。
实难想到这位许多人眼中的传奇人物,在30年前,不过是粮食仓库的一名临时工,而这名来自草原牧场的孩子却用大半生谱写出了自己独有的天籁之音。
回顾过去的岁月, 觉嘎人生经历中的许多事情好像刚刚发生过的一样,清晰如故,历历在目。
梦的起始:“自此走上音乐之路”
觉嘎出生在距拉萨市不到两百公里的当雄草原。那里水草丰美,牛羊遍地,是西藏著名的牧场之一。那里有神奇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举目仰望可领略神山的风采;那里有圣洁的天湖纳木错,迷人的风韵使人心旷神怡,已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觉嘎的脑海里,还清晰地记得上小学时候的情形。小学在离觉嘎家不远的一户人家的屋里。老师叫扎西拉姆,是一位当时在邻近的三个生产队里唯一在县城里上过学的年轻姑娘。
她既是老师,又是校长,还是同学们的偶像。有时,觉嘎他们围着炉灶在木板上书写藏文字母,当老师宣布某一位同学修毕木板上的书写的时候,每一位有资格升级到纸上书写的同学为此而兴奋不已。
有时,觉嘎他们坐在院坝里把翻译成藏文的毛主席语录当作课文阅读;有时,老师会教同学们唱革命歌曲;有时,老师又会敲着锅盘教同学们表演歌舞节目。偶尔,老师也会教一些诸如“毛主席万岁”、“人民公社好”之类的汉语短句。此外,那时候的小学还“开设”有捡牛粪、采蘑菇、种萝卜等以“自力更生”为目的的劳技课程。
更有趣的是,那时候的同学们还要不时参加半夜里的紧急集合,天亮前的野外拉练,以及跟着军代表捕捉候鸟的行动等充满“时代特色”的许多课外活动。这一切都构成了觉嘎终身难忘的童年记忆。
在觉嘎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过许多对他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
“我不会淡化肖多吉先生把我选送到拉萨培训的特殊意义,因为那一次的培训使我有了接受音乐启蒙教育的难得机会。”觉嘎回忆着说。
当时,为了组建当地业余文艺宣传队,当时在宁中区(现在的宁中乡)担任书记的肖多吉先生把包括觉嘎在内的7个牧民孩子选送到了西藏师范学院学习。在那里,觉嘎在预科班学习文化,在文艺班学习音乐。
在西藏师范学院学习时,觉嘎非常敬重一位从上海自愿来到西藏教书的王丽华老师。“王老师教我们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为了教好我们音乐,老师跟我们学藏语;为了我们学好音乐,老师又教我们学汉语。在冬季寒冷的教室里,老师用胶布包裹着裂开的手指,一会儿在黑板上举例,一会儿在琴键上示范,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觉嘎感恩地说。
从西藏师范学院结业后,觉嘎先是在当地文艺宣传队当教员,后在粮食仓库当了一名临时工。在工作之余,觉嘎还是习惯钻研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在这时,当雄县兽医站的多多先生多次劝导觉嘎不要放弃练琴,努力学习文化,还建议觉嘎报考刚刚成立不久的西藏艺术学校。多多先生的激励和督促,不仅使觉嘎顺利的考上了西藏艺术学校,而且从此走上了以音乐为职业的人生道路。
觉嘎笑着说:“值得一提的是,当我考进西藏艺术学校的第二年,学校把我安排到四川音乐学院借读。我跟张宝庆老师学习笛子,随许光祥老师学习视唱练耳。同时还跟李一贤老师、但功浦老师等学习和声、钢琴等课程。在此期间,我还跟何训田老师学习作曲,接受作曲启蒙教育,为我将来进一步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奠定了基础。”
倾囊教学:“学生就是我的挚友”
“在1995年研究生毕业后,四川音乐学院给了我留校工作的机会,但想到西藏还没有正式的音乐创作的教育学科,于是我决心回到家乡在这方面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觉嘎说。
回到西藏后,觉嘎在西藏开办了第一批作曲专业班。招生期间,他带着满腔热情坐着长途大巴到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等地招收了6名学生。
这批学生也是第一届6年制中专生。在觉嘎的努力付出下,其中的4名学生顺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建院以来的第一批来自西藏的藏族本科生。“现在他们都已经顺利毕业,成为了西藏作曲教育和音乐创作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成就让我骄傲。”觉嘎再次笑着说 。
自1997年招收在西藏本地受教育的第一批作曲专业学生以来,西藏的音乐创作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中专到本科,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学科层次的合理梯队,在这方面的发展与觉嘎的努力和决心密不可分。
2007年,面对上海音乐学院的聘请,觉嘎婉言谢绝了。他顺应了西藏大学的需求,再一次回到西藏。作为学科带头人,觉嘎开设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教育,目前已经招收4届学生。2009年,西藏大学获得作曲专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授予权。自1997年以来,通过近20年的发展,西藏大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在觉嘎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把学生当作自己事业发展过程的挚友和承载主体。觉嘎先后多次用自己的科研经费给学生们的考察采风、学术观摩提供帮助。
2011年暑期,他带领作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赴西藏阿里、日喀则等地考察采风,行程4000多公里。通过采风,学生们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了更多的领悟。这几年,觉嘎多次用自己的科研经费派学生去观摩包括北京现代音乐、全国音乐分析学会学术研讨会、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等在内的多个学术活动。“我一方面想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另一方面也想在纵横比较中让学生进一步认清专业基础和文化功底的重要性。”
在放弃四川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优厚工作条件专心授教时,觉嘎的付出也开始逐渐有了收获:学生们的作品在各种大型表演中获得好评,在各种专业比赛中获得佳绩,在各种音像专辑中收录出版……觉嘎的学生们以开拓和创新精神创办文化传播实体并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展示自己、服务社会。
觉嘎用他的辛勤与无私浇灌着音乐的花园,当鲜花盛开,馨香沁人时,这位园丁只是在一旁默默的微笑。
鉴于觉嘎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他被授予了“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追求极致:“音乐要振奋人的精神”
1995年,觉嘎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当时,学校希望他能留校任教。在拿到派遣证的那一瞬间,他忽然有了一种茫然感,学习了这么多年的音乐,但对自己民族的音乐却知之甚少。对一个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来讲,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他毅然放弃留校工作的机会,转身回到了拉萨。一边为培养作曲方面的藏族音乐人才而努力,一边开始研究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觉嘎就更加有意识地去做与藏族传统音乐有关的研究。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涉及到了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等诸多领域,是迄今唯一一部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曲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影响深远。
这样一项研究,作为藏族人,他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遇到的困难也很多,这又是一个没人去深入研究过的领域,因此有必要去将这个研究进行下去。为了完成这一研究,他查阅了大量文献,也数次往返于上海与拉萨之间,上海与其他藏区之间,走访了大批学者、艺人,最终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西藏传统音乐结构形态的学术论文。
在递给我这本论著之前,觉嘎先拿出笔在书中改正了33页和37页的两个印刷错别字,从这个小细节,不难看出觉嘎的严谨之处。在谈话中,他尽量用平实、简单的语言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人文理念。他说,“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写遵循自己内心的音乐、做经得起推敲的研究、当忠于职守的教师。”
1994年,也就是觉嘎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年,他创作的室内乐九重奏《无题》,在台湾获得了台湾省立交响乐团主办的“第三届征曲比赛”第二名。
在《无题》这部作品中,觉嘎使用了一支双簧管、两支长号、鼓和钹以及男声四重唱的新奇而富有特色的乐器组合,在诵经般的声响之背景下展开了他的乐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听似很普通的音乐声响中,表现了作者对宗教、文化和哲学的思考,同时在作曲技法上也采用了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控处理手法与典型的藏族音乐风韵相结合的探索。
通过这样一种音乐形式,他表达出这样一种文化现象:被普通民众用来信仰的宗教,被职业僧人实践行为的宗教,被知识阶层理性认知的宗教以及具有哲理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宗教本身等四者相结合的一种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我只是在向听众传达一种信息,说明一种现象,却没有对上述四种态式做任何的价值判断。”觉嘎说。
《无题》使觉嘎在音乐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他的音乐也开始走向成熟和深刻。如果说《无题》中觉嘎关注的是西藏宗教的种种形态,那么他后来创作的《谛辩》则更加关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02年,觉嘎创作的交响序曲《谛辩》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西藏世纪交响音乐会”的演出。在音乐会的节目介绍中,对《谛辩》有这样的评述:这是一部内容深刻,技法新颖,藏韵鲜明并能够代表当代藏族作曲家艺术水准的交响作品,乐曲采用了作者的“模糊同构与复合体”原理精心构思而成……。
觉嘎说:“《谛辩》中我更加关注传承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我对文化发展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坚定追求和开创西藏文化更加辉煌的明天的美好愿望。”
另外,觉嘎还创作了钢琴组曲《西藏掠影》、《西藏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和《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弦乐四重奏》、《卓·谐》、《轮回》、《迎送乐》等室内乐作品,大型民族管弦乐《阿吉拉姆》、《吉祥之夜》,交响曲《集廓》、交响组曲《西藏风情》、交响序曲《根敦群培》、管弦乐协奏曲《安境》以及独唱、合唱、舞蹈音乐、戏剧配乐等数十部作品。
觉嘎说,音乐家要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音乐创作要鼓舞和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通过音乐能够感化人们的思想,同时音乐也能展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鹿丽娟)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