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多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歌赛)视唱练耳评委的赵易山带领原班人马编写的《音乐听力》于2014年10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比赛所用及备选的450多首经典名曲片段,所练、所听、所唱都是“真音乐”。
模仿要用“真音乐”
在观众眼中,看青歌赛除了欣赏选手演唱外,最好玩的还是综合素质考试环节。比如在视唱练耳部分,听到选手在模唱一段耳熟能详的旋律时,电视机前的观众总是忍不住也要跟着唱一唱。每次比赛结束,总有人找到赵易山,向他询问考题的出处、曲目和作者。“无论是老百姓还是音乐专业的朋友都特别感兴趣。”赵易山说。
在视唱练耳环节,赵易山碰到最多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爱看的地方:“这曲子听着熟,我都能唱出来,专业选手怎么唱不出来,这问题归纳起来还是模仿。”
其实,选手参赛基本都经历过模仿。“参赛曲目没有多少人是看谱子自己练会的,都是录音室里按照录音,一遍一遍地模仿,然后慢慢‘抠’出来的。把模仿能力提出来临场考试,大伙儿就漏洞百出了。”正是这点触动了赵易山,“这与选手现场的紧张状态有关系,但更因为他们没接受过相对系统的模仿能力的训练。”
模仿之初要先学会听。怎么把音乐里的东西听出来,就是音乐听力。比如,听出高音的又高又亮。亮和暗、强和弱、快和慢是非常抽象的词,这都是音乐听力范畴。赵易山认为模仿一定是照着经典版本,用“真音乐”。
“真音乐”即“名家、名作、名奏”,特别是“名奏”(名家演奏或演唱)带给音乐听力训练的艺术性、规范性、音乐性与技术性。青歌赛视唱练耳最初都采用“名家、名作”。“传统做法是现场钢琴弹一弹、小鼓敲一敲、MIDI做一做。但由于老师演奏、乐器音准等问题,会影响实际音乐的效果。”2006年,青歌赛部分使用真音乐,自2008年开始,全部真音乐播放。
为什么要用真音乐
怎么让更多的人享用音乐,是赵易山一直思考的问题。“享受”只是听听看看,“享用”是享受的同时还能使用音乐、参与其中。怎么参与?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跟着吼两声。怎么吼得好?最初的门槛就是模仿。
模仿是音乐学习能力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也是普通人最能够完成的一种能力。“听什么模仿什么,所以用真音乐模仿就尤为重要。模仿就模仿好的,最顶尖的、最完美的。”赵易山打个比方,“模仿歌曲《我和你》,我唱的、钢琴弹的、刘欢唱的,你学哪个?模仿我唱,恐怕一辈子也唱不出名堂。”钢琴弹的虽然谱子、音高与刘欢唱的都一样,但是缺失了感情、强弱、分句、呼吸、速度,这些是音乐更本质、更内在的东西。
模仿能体现音乐能力。“这首曲子是谁唱的?谁写的?哪国的?”这种从知识上测评的老做法,对音乐来说是不公平的,知识靠背、靠记、靠储备,不能体现音乐能力。
“对于国民音乐素养教育来说,模仿能力的测评是一个特别好的抓手。”赵易山说,“每个人都能模仿,而且这个能力是能通过测试给出定论的,放一个片段,你模仿得像不像、准不准?音乐中的一些细节能不能够抓住,并把它再抒发出来?模仿测试点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
视唱练耳要摆正位置
赵易山认为,视唱练耳是服务的角色,就像医院里的护士。护士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大夫的治疗,做辅助工作。“一味强调护理的重要性,护士那摊活儿越来越难、越来越重要、能独立行医了,就超越了问题的本身。”
视唱练耳首先服务于音乐。“老师教学生节奏、和声、音高,到最后他不知道音乐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原来的演奏状态是什么,也没用。音乐得有演奏、演唱,有传播的媒体,也就是二度创作。要回到原来最经典音乐是什么样,回到本体上。不是停留在谱子上、理论上,那就是理论脱离了实践。”
其次是服务于专业。视唱练耳本身不是一个专业,是个辅助的课程,辅助的能力培养,是解决识谱和音高节奏的把握问题,将学的东西转化为能力的一个过程。比如唱歌光嗓子好不行,得认谱、得唱得准。“不认谱、嗓子好的也大有人在,甚至也能成明星,但不能称其为演唱家。但这个前提是他必须专业好,再加上这些能力他才能更好。不能本末倒置。如何把‘星’做成‘家’这是视唱练耳的工作。”
目前,有关视唱练耳的教材里使用的“真音乐”特别少,不是自己编写,就是用乐器演奏或MIDI制作的经典音乐。赵易山认为,真音乐能够让学生学习的时候与音乐之间没有缝隙,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训练与实际音乐脱节的老大难问题。 音乐周报— 卢旸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