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解放军军乐团,大家都知道,这是国家的礼仪乐队,承担着国家的司礼任务。老百姓见到他们,也多是从荧屏中。其实,解放军军乐团在出色完成司礼任务的同时,还注重对管乐艺术的探究和普及。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欣赏到解放军军乐团的专场音乐会。一年六七十场的管乐音乐会,高上座率、好评如潮使得他们的人气越来越旺。
解放军军乐团副团长、指挥家张海峰从事指挥工作20年来一直在探索“古典与流行”这一课题。刚刚结束在美国华盛顿乔治·梅森大学为期半年高级访问学者学习的张海峰回到北京,立刻跟记者分享他的心得体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首位部队公派出国进修的指挥家,张海峰通过学习以及对美国五个国家级军乐团演出、排练的观摩,对于管乐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高而不雅 通而不俗
张海峰2001年在荷兰参加第十四届世界音乐竞赛暨第九届指挥大赛,获得了第一名。这次参赛比摘得首奖更大的收获是听到颁奖音乐会上将古典、流行与管乐完美结合的演奏。“你一听就知道这是贝多芬的作品旋律,经管乐处理后,却有了时尚的风格。”张海峰一直在找寻管乐艺术与交响乐、流行乐的结合点,那天他茅塞顿开。
2003年,张海峰在解放军军乐团成立了我国第一支流行管乐队,在管乐演奏中加入电声,一帮年轻人干劲十足。据张海峰介绍,因为没有曲目,他想了各种办法。一方面努力找寻国外作品,一方面深挖中国作品。“很多作品并不是为管乐而作,我就请军乐团创作室的作曲家重新编配,我们还将许多声乐作品器乐化处理。”说到声乐作品,张海峰特别强调,他们演奏声乐作品绝不是“吹歌”,而是真正做到声乐作品器乐化。
张海峰告诉记者,他们还让许多中国作品“时尚化”,例如《阿拉木汗》,在中国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爵士律动。“验证作品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就是观众的反应。”张海峰告诉记者,近年来他指挥的解放军军乐团的音乐会,上半场是大乐队的古典作品,下半场就尝试流行管乐,他同时担任讲解。“我们循序渐进,近几年将军旅元素也加入了演出中。”2012年8月1日,解放军军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专场音乐会,第一次将代表海、陆、空、武警的四首进行曲串联起来,向现场所有的现役军人和复原军人致敬,现场掌声爆棚的同时更是感动了所有人。自那时起,这部作品就成为了乐团的保留曲目。
好听、好看、好玩
执行司礼任务,对演奏员的要求是准确第一,必须精准到秒。举办管乐音乐会,张海峰对演奏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乐以“听”为主,但不能没有“看”。于是,乐团在六一音乐会上加入人偶,身着管道工的服装演奏打击乐作品。他们根据受众不同制定不同的曲目:为大学生演出管乐版《江南style》、演奏周杰伦的作品,举办经典老歌专场吸引大批中老年观众。八一专场、圣诞节专场更是带给观众出其不意的惊喜。“我们要让音乐会好听、好看、好玩,让观众觉得出其不意却又在意料之中。”张海峰告诉记者,在解放军军乐团的音乐会上,每场音乐会都有清晰的脉络,包含部队元素、民族元素、流行元素、国际元素和古典元素。解放军军乐团希望既让观众见识到他们严肃的一面,又能领略军人的活泼。
管乐音乐会对演奏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指挥,张海峰认为自己担负着引导方向的作用。“你要先引导他们对管乐艺术有探索意识,上道儿后他们自然就会自我充电。”张海峰坦言现在经常是年轻团员给他提供曲目信息,管乐版的《江南style》就是这样诞生的。
张海峰要求每场管乐音乐会都要有中国作品,都要有新作品。这一要求不仅提升了演奏员的演奏能力,更让创作室的作曲家们忙得不亦乐乎。“解放军军乐团作为国家级院团,演奏的作品必须要有难度系数。我们对于全军、全国的都是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张海峰坦言,很多部队军乐队、地方管乐队都会学习、借鉴他们的演奏曲目和形式,对此,他表示欢迎。
张海峰表示,在美国,管乐的普及率非常高,管乐的最大优势就是适合在室外演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管乐市场已经出现良好势头。“学的人多了自然听的人就会多。”(音乐周报 | 孟绮)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