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上海音乐学院,冬日的凉意扑面而来,寒假的校园更显冷清。一件中国风的外套,配以古朴的围巾,廖昌永迈着大步从风中走来,艺术家的气质显露无疑。比原定的采访时间稍晚赶到,廖昌永连声向笔者表示抱歉,“春节前去拜访上音的老教师,耽搁了一点时间,实在不好意思。”
四位恩师:音乐之路上的“灯塔”
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歌剧系主任、教授,遥想当年,廖昌永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的经历却纯属意外。“当时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家里希望我能够留在家乡四川,而我的启蒙老师周维民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他的许多同学都留校做老师,所以非常希望我考到那里去。”
启蒙老师周维民,在廖昌永眼里,是一位热爱艺术达到忘我境界的“隐士”。他对于艺术的态度,影响了廖昌永整个音乐生涯。“周老师常对我说,一定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非艺术中的自我。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甚至会跟我的学生讲。放下心里的那个我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总想着表现自己,而游离在角色人物之外,想着如何取悦观众,就无法达到高水准的艺术性。”
然而,人生的机缘巧合难以界定和预测,廖昌永最终考入了“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上海音乐学院。说起上音,当年廖昌永赤脚踏进学校的故事,可谓传遍申城的大街小巷,成为了一个经典励志故事。往事重提,廖昌永以充满磁性的嗓音大笑起来,“当时是太激动了,人生地不熟的,提早两站就下了公交车。当时下着大雨,地面积水很深,心里想着只有那一双鞋,坏了就没得穿了,怎么办,只能提着鞋子打赤脚了。”
从四川一百多名优秀考生中脱颖而出,年轻的廖昌永以第一名的姿态“神兜兜”地闯入上海音乐学院。然而,虽然在乐感和音色上表现优异,却因专业性太差,而遭遇没有老师愿意收留的窘境。“我的同学都有非常良好的声乐基础,很多都从歌舞团、少年宫选拔上来,虽然跟随启蒙老师学了半年,但我与同学之间的巨大差距却是显而易见的。直到罗魏老师的教导给了我鼓励,非常好!你很棒!他总是这么对我说。”有了老师的鼓励,重拾信心的廖昌永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短短一学期时间,从班上的最后一名进步到第一名。
罗魏老师去美国深造时,把廖昌永托付给了周小燕。在廖昌永看来,周先生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她告诉我做一个歌唱家要对很多人负责,要对得起主办方的信任,对得起买票的观众,对得起词曲作家,对得起学校,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有一次,我准备去一个小演出,没太在意就自己练了一下,周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我没有足够重视。她告诫我演出没有大小,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才能收获大家的喜爱,艺术生命才能够长久。”
在廖昌永的音乐之路上,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作为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多明戈对于音乐和生活的态度,深深地触动着廖昌永。“他们的剧院形态与我们不同,合唱团可能是临时招募而来,甚至同时排练六部戏,但多明戈却能够准确地喊出每一位演员的名字,和遇到的每一个人打招呼,这种对于每一个人的尊重让我非常震撼。”
无论是不是受到多明戈的影响,此刻呈现在笔者眼前的廖昌永,正是一位亲和的艺术家。而谈到多明戈的努力,廖昌永忍不住咯咯笑出声来,并调侃地用“非常过分”来形容,“我当时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了,直到遇到多明戈。即便已经在舞台上演出过上百次,但只要一踏上舞台,多明戈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无比专注,和平时台下的他判若两人,完全化身剧中人物。”
中国梦:挖掘打磨本土作品
在国际舞台上屡获嘉奖并备受赞誉,当时华盛顿邮报、美国歌剧杂志等都给予了廖昌永极高的评价,廖昌永却毅然决定回国发展。许多人对此无法理解,但在廖昌永心里,总有些许遗憾。“当时在国际上演唱了许多歌剧,都是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作品,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却没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歌剧作品。我感觉非常失落,特别渴望有一天,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演唱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作品。”
上海歌剧“三部曲”的计划应运而生,第一部作品《一江春水》去年率先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首演,收获广泛好评。即便如此,一部精品歌剧的不断打磨必不可少,《一江春水》的修改工作仍在进行。“首先,布景其实是个半成品,之后还会加上多媒体的部分,包括海浪和沙滩,就不会感觉是一艘死船,而是在行驶中,后面载歌载舞的场景也不会这么单调,其次舞美设计和剧本上也会做一些调整……”廖昌永渐渐陷入思考,扎实的语调却充满信心,“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修改,下半年进行巡演和推广,明年继续做一些考量。第二部作品《家》的创作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谈到这里,廖昌永俨然一副领导的模样,“通过一部戏的排演,与其他省的专业乐团进行合作,帮助各地演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各地院团情感上的交流,对于推广上海音乐学院也是有好处的,对上海音乐学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与此同时,两年前廖昌永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中国艺术歌曲的整理和挖掘工作,希望通过四五年的时间,将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整理出来,以唱片、音乐会的形式进行推广。这一计划的形成源于欧洲巡演期间,许多外国人通过廖昌永的音乐会,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中国歌曲,并为之惊艳,甚至自驾车跟随廖昌永跑遍欧洲各个城市。廖昌永对此感触颇深,“我们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没有被发掘和传播,中华文化在全世界所做的宣传还不够。”
为此,廖昌永毅然扛起了这一文化重担,并着手第一张唱片《凝聚》的录制。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中国艺术歌曲并不了解,出版社纷纷基于商业价值的考虑,拒绝合作发行唱片。2004年,廖昌永终于在上海音像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了首张唱片《凝聚》,并在收获一致好评的情况下,陆续出版了十余张唱片,其中只有两张外国作品。廖昌永将这一计划比喻成植树,“先把主干做好,再往上填叶子。把好的作品整理出来,既有利于之后的教学工作,也有助于满足观众的艺术需求。”
演出+教学+行政:热爱音乐的心不变
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不但有众多演出邀约,还要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及行政工作,如何做到三者兼顾是一大课题。对此,廖昌永认为充分信任自己的团队非常重要,“无论哪项工作都一样,都与艺术有关,对我来说,热爱音乐的那颗单纯的心,永远不会改变。”廖昌永认为艺术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行政工作甚至能够帮到自己,“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矛盾,要去思考和处理,这会使得我的经历更丰富。当我在舞台上饰演角色的时候,更容易感同身受,对于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更为丰满。”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虽然亲自教授的学生不多,廖昌永对于每个学生都疼爱有加,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刚刚留校的时候,学生和我的年龄差不多,我们之间就像朋友一样,下课甚至一起打球。现在做了爸爸以后,可能父爱泛滥,再加上我们学校像家庭作坊一样的教学传统,看他们就像家人一般。”
廖昌永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唾手可得的幸福更加珍惜,不被社会上的诱惑影响。“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有追求理想的毅力,同时要有文化担当,在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而对于网络上针对一些年轻艺术家的负面评论,廖昌永感到不以为然,“每个人成功都有其道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希望年轻人能够有好的心胸和心态,把自己做好,提升修养,取长补短;听到批评声的时候,正面反思,谦虚一点,自身才能更快提高。”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