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钢琴大师吉列尔斯辞世已经近30年了。坊间传说,他是在嫉妒与怨恨里死去的。作为教育家涅高茨的门生,他与里赫特并称为苏联钢琴家的双雄。吉列尔斯生于乌克兰,与有德国血统的里赫特一样,一生前与后的命运迥异。前半生是里赫特命运不济,不能出国演出,而吉列尔斯声震欧美,极力向外推荐里赫特的钢琴艺术。后来,里赫特的名声如日中天,吉列尔斯却不愉快起来。因为涅高茨评价两位弟子时,说里赫特的水平比吉列尔斯高。这样使得吉列尔斯几近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情势下,晚年的吉列尔斯与涅高茨翻脸,也疏远了里赫特。在与导师及兄弟全方位告别后,吉列尔斯孤独地远去。
但就个人的兴趣而言,我喜欢吉列尔斯胜过里赫特。吉列尔斯的钢琴表达干净,精致,音符有一种透明的光泽,不像里赫特弹琴时有某种随意的特点。从最开始听他弹奏的贝多芬(这张著名的唱片封套是融化的冰山,宝丽金出品),我就佩服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力度,又把琴声处理得那么优雅。吉列尔斯个子不高,有人说他是“小巨人”,几乎就是贝多芬的显灵。他弹奏的贝多芬,风头与可听性之所以盖过了肯普夫等一帮大师,在于净化了作品里的怒火,吹尽烟雾,取出纯金。
当然,我还喜欢吉列尔斯弹奏的莫扎特。说来特别,一个弹奏贝多芬出名的钢琴家,同时擅长演绎莫扎特,当是钢琴界少有的现象。贝多芬的作品多是高山大海,起伏大,而莫扎特浑然天成,旋律几乎不费力地一个柔软转身就光华丛生,惊艳无比。一个用力量,一个是天意,但在力量和天意上吉列尔斯都能如鱼得水,可见他既是贝多芬,也像莫扎特。
每年春天,我总会有几天反复听吉列尔斯弹奏的莫扎特。唱片选的是宝丽金公司1974年在汉堡录制的《第27钢琴协奏曲》。此片是录音名版,1986年出品,封面是一把银色小剪刀与莫扎特的黑色侧面像,列入“画廊”系列。乐队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担纲,大师伯姆指挥。以前我听这部作品时,总觉得前奏特别长,有点臃肿,但今年觉得这个前奏妙趣横生,时常在脑海里回旋。作为钢琴登场前的序曲,这个序曲必须做足功课,暖热场子,才在千呼万唤里让钢琴的美人从深闺中出来。
莫扎特是位有耐心的魔术师。他前奏的旋律线繁复而盘旋,像是春风,钢琴出场则是一棵花树,不同枝条上的花苞开始开花,也不断地坠落,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部钢琴协奏曲的演奏,就我听过的版本而言,没有任何一个钢琴家处理得比吉列尔斯得更好。他的琴声充满弹性,每个音符是随磁铁起舞的铁砂,有序粘连,却听从彼此不同的重量。吉列尔斯的钢琴几近于悬浮在春风飘荡的半空中。
这张唱片的动人之处是另外一支曲子。此曲系莫扎特为两部钢琴与乐队写的作品,编号为365号。吉列尔斯与女儿在唱片里一起联奏,殊为难得。他的女儿叫伊莲娜,父女两人像是一对抛球戏耍者,充满了游戏的快乐,又不失莫扎特作品的那种严谨。听吉列尔斯父女两人弹莫扎特,会想起作曲家童年在家里与家人经常玩的四手联弹。游戏感,其实是音乐的魅力之一。
无论他人怎么评论吉列尔斯,他一直位居我心目中钢琴大师的前列。能把乐曲的气势演奏到极致的大师大有人在,但与此同时又把每个音符弹得优雅而高贵的并不多。里赫特弹琴时的含糊处,正是吉列尔斯追求明晰的地方。两人各有千秋,演绎风格与方式迥异。不知道涅高茨为何力捧里赫特,冷落吉列尔斯。是一种老眼昏花吧。吉列尔斯在欧美的既有名声,也许让老师觉得里赫特被低估了。
同行相轻,同行相误,甚至同行相害,是音乐界的常态。此前最著名的例子是巴赫与亨德尔。亨德尔名声大,挣钱多,巴赫在苦苦挣扎中徒生羡慕,而亨德尔并没施以援手。莫扎特与萨利埃里的故事是真是假不重要,但天才被弃,是普遍事实。吉列尔斯也许是晚年多疑,但这人性的误区无损于他的伟大。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