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享有“巴赫专业户”盛誉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盛原,在成都娇子音乐厅带来了一场优美的独奏音乐会。贝多芬的热情、肖邦的诗意,以及巴赫作品中的形式之美,被他诠释得恰到好处。这位已先后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音乐会的钢琴家认为,演奏者惟有深入到作曲家的内心,才可能准确把握其作品的情感。但是,对原著的演绎,没必要刻板地遵从曲谱。
每位作曲家都有独特标签
在世界古典乐坛,盛原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钢琴演奏家,尤其近年对巴赫作品的研究与演奏,备受国际古典乐坛瞩目。《纽约时报》曾在评价他演奏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时,称为“堪称清晰、均衡与协调的典范”,英国《国际钢琴杂志》则干脆称他为“中国诠释巴赫的领军人物”。此次来蓉演出,盛原把巴赫的《降B大调帕蒂塔组曲第一首》放在了音乐会的开头,对巴赫的热爱可见一斑。
原来,在盛原的眼里,那些在古典乐坛赫赫有名的人物,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标签。盛原举行独奏音乐会,往往会用巴赫的作品开场,“这是因为他的作品情绪往往比较平和,能够让观众的心很快安静下来。巴赫是一个高度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逻辑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几乎永远高度统一。这个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和达到的。”德彪西,在盛原看来则是音乐界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音乐充满了立体感和纵深感,能够带人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至于肖邦,他的音乐就是满满的诗意。打个比方,巴赫的音乐是文言文,肖邦的音乐是散文,德彪西的音乐则是意识流。”
正是因为对作曲家音乐特质的准确把握,曾有媒体在报道时发表过这样的感叹:称盛原为“巴赫专业户”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他的每次演奏,都像是请出了不同的作曲家在和观众进行交流。”
演奏家可以适度“二次创作”
在古典音乐圈,往往以“演奏××第一人”来形容钢琴家的演奏与作曲家作品的气质、神韵相似度。尽管被认为在演奏巴赫的钢琴家中最有心得,但盛原并不认为钢琴家就一定得严格按一种模式进行演出。对于无数热爱钢琴的爱好者,盛原提醒:“只要情绪的表达大方向没错,完全可以允许演奏者加入一点自己的个性。”
盛原说,在18世纪以前,作曲家往往同时就是演奏者,因此不存在无法“还原”作品的情况。但是到了20世纪,演奏和作曲分离,渐渐便产生了一种“演奏家要尊重作曲家原意”的说法,并且在是否允许演奏家“二次创作”上充满争议。盛原认为,这种争议简直是个悲剧,“因为作曲家记谱,原本就是避免灵感消失的无奈之举。创作时,作曲家也许可以记下旋律,但有些情绪是无法用乐谱记录的。事实上,作曲家每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时,也不可能保证每次都忠于上一次的表达。因此,作为一个演奏者,完全没必要刻板地遵照乐谱来演奏。”盛原说,他有时候在演出时,会根据情绪做一些小改动。“我可能没有完全按照乐谱弹,但我按照我所理解的肖邦的原意弹了……我尊重音乐。如果肖邦听了我弹琴,他也会那么认为。”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