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日前,笔者走进阜平县马兰小学,刚刚下课的孩子们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
马兰小学位于太行山余脉的马兰村。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社的驻地。在这里,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主持编印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与其他山村小学的学生相比,马兰小学的孩子们显得格外活泼。“不怕生,敢说,敢干。这是我2010年调到这里时,孩子们给我的第一印象。”马兰小学校长孙杰说,“音乐让山里的孩子找到了快乐和自信,这都是邓老师的功劳。”
邓老师即邓拓的长女邓小岚。教孩子们唱歌、弹奏乐器,筹资建校舍,募集教学用具,组建少儿乐队……11年来,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人,竭尽所能地“浇灌”着革命老区的“花朵”,她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邓老师”。
“我出生在这片土地,这里的乡亲们把我抚养到3岁。和我的父母一样,我对马兰村怀有很深的感情。”邓小岚说,从事晋察冀日报报史研究以后,她更加渴望回到马兰村。
2003年,“马兰惨案”60周年时,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们扫墓。路上,她遇到几个正在山坡上玩耍的孩子。她提议大家一起唱首歌,可孩子们面面相觑。提起《少先队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孩子们只是不停地摇头。更令邓小岚惊讶的是,这群孩子居然连国歌也不能连贯地唱下来,更不用提音调和节奏是否准确。
“当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邓小岚说,她从小就喜欢音乐,特别希望马兰村的孩子也能像她一样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从那时起,邓小岚开始往返于北京与马兰村之间,义务教孩子们学音乐。马兰小学音乐特岗教师袁心顺说,2011年以前,北京到阜平没有直达的长途车,邓小岚只能从北京乘火车到定州,再转长途车到阜平县城,然后再坐公交车到马兰村。如果顺利,这段行程需要八九个小时。但有时,到达阜平的时间太晚,错过了从县城发往马兰村的最后一班车,她只能在阜平县城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再去马兰村。
“最初别说是音乐教室,就连孩子们上课的4间教室也都是危房。”马兰小学的教师周跃花说,邓老师一看这情景赶紧拿出3万多元翻盖扩建了教室。没有乐器,邓小岚就把家人用的4把小提琴、一架手风琴、一把吉他和一个电子琴带到马兰村,然后又陆续募集购买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吉他、长笛、黑管等。
让邓小岚感到最难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孩子们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她就从零开始教孩子们打节拍、识乐谱。可就算当时学得再好,等她下次来却发现之前所教的东西孩子们几乎都忘记了。邓小岚决定从最初的一个月来一趟改为两趟。为帮助孩子们巩固音乐知识,她有时会住上半个多月。
2004年,邓小岚用6把小提琴、3个手风琴、3把吉他,培养出一支“马兰小乐队”。现在已经上初二的孙沛栋是邓老师的第一批学生,他曾是小乐队的主唱。他的妈妈李金枝说,孩子原来特别内向,跟邓老师学音乐后孩子变得开朗多了,现在他仍然和邓老师学习吉他。孙杰介绍,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学习音乐,邓老师让孩子们把乐器带回家,甚至当孩子从马兰小学毕业后她会把乐器留给孩子们作纪念,她希望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能一直持续下去。
现在“马兰小乐队”已从8个人变成了30多个人,她的学生也超过了100人。“马兰小乐队”已经从大山走到了北京、湖南、浙江等地,孩子们也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更大的舞台。2014年12月11日,在邓小岚的带领下,孩子们登上了第六届金翼奖网易教育年度大选颁奖典礼。孩子们演绎了《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美丽的家园》两首精彩的原创曲目,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邓小岚带给这座村庄的不仅是这些。她联系北京电视台帮助马兰小学解决了孩子们的午餐问题,她从高校找来专业教师定期为孩子们辅导音乐知识,她亲自画图纸帮助乡亲们规划居住空间……她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践行着父辈的理想,马兰村因为她的到来发生了变化。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