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晚,新民乐代表组合“满庭芳”将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经典名曲音乐会,给乐迷带来《女人花》《烟花易冷》《牧羊曲》《山楂树》《杨翠喜》等多个类型的多首经典曲目。“满庭芳”组合演奏技法继承中国民乐传统,同时融入个人风格,她们的音乐融合了流行、爵士、拉丁等多种音乐元素,赋予了民乐时代美感。这个女子民乐组合成立于十几年前,几个成员也是多年好友。从最开始的几件民乐乐器演奏,到尝试用MIDI做伴奏,再到此次的现代编排和跨界演奏,她们一直都在为“让民乐为更多年轻人关注”而努力着。
为了这场音乐会,这四位女性前后准备了近一年,曲目既要适合中阮、二胡、琵琶、扬琴这些乐器演奏,又要能表现各自乐器的技术特点和传统,还要让听众耳熟能详,并非易事。不仅如此,资深即兴钢琴师方奕还担任了此次音乐会的艺术总监,在流行即兴音乐上颇有造诣的他又会赋予传统民乐怎样大胆的元素,着实令人期待。日前,该民乐组合四位成员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1.何谓“新民乐”?
“表演形式变了,但根基不变”
南方日报:中国“新民乐”的风潮是由女子十二乐坊所带动的,究竟什么样的民乐能称之为“新民乐”呢?
潘伟文:所谓的“新”,是一种相较于传统的、以中老年人为主要观众的音乐。“新民乐”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它提醒我们“要尽量少用传统音乐,但传统演奏手段要保留”。就目前这场音乐会来看,它的曲目选择、器乐编配上更偏重于流行,较少采用传统音乐,如果将“新民乐”等同于“流行民乐”也未尝不可。
当年的“十二乐坊”带动了“新民乐”的热潮,但究竟是该站着拉还是坐着弹,我们都没有具体标准。但无论如何,让演奏更接地气、更现代化是不变的宗旨,尤其是让传统民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只有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才能让观众看到民乐的多元和丰富。当然,这种融合是建立在对于传统民乐的传承之上的。
南方日报:在这场音乐会中,你们在民乐和其他艺术表现的融合上做了哪些探索?
顾蓓蓓:演出不仅加入了电声,更加入了很多流行编曲、大众意识以及年轻化手段。实际上,为了普及民乐、吸引听众,加入电声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事实上,在一些演出中,加上MIDI伴奏气氛更容易出来,传统西洋乐也是这样,在电声的铺垫里有长笛、小号等。为此,我们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突破,比如音响、演出形式、灯光等,形式变了,但根基不变。
2.“跨界”是大趋势?
“经验是前提,初学更要打基础”
南方日报:“满庭芳”女子民乐组合成立于十几年前,几位也是广东民乐界相当专业的传统民乐演奏家,这次音乐会曲目不仅“跨界”很大,在编排上也相当大胆,在演奏中有难度吗?
黄江琴:的确,“满庭芳”女子民乐组合成立于十几年前,我们四个也是多年的好友。组合专业虽然很不错,但如果一直用几件民乐乐器演奏,确实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
这次的音乐会,我们都在想: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让民乐更时尚、更有美感、更有新意?能让大家一直想听下去,是关键。所以,这次无论是编曲制作环节、演出观赏视觉、音乐表演模式上都突破了固有的传统,尤其是多元化的跨界难度是免不了的。正因为我们有着丰富的演奏传统曲目经验,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尤其是像《斯卡布罗集市》《自由探戈》这样的外国经典曲目,风格和音准与民乐都不同,对我们来说很有挑战性。
南方日报:现在学民乐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样的“跨界”年轻人是否也能尝试呢?
缪晓铮:现在,学古筝的人最多,学琵琶、二胡的人也慢慢多了。民乐学习特别需要打好基础,视唱练耳,对人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尤其是初学者要多听、多欣赏,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老师,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如果只是培养兴趣,可以多听听“跨界”的民乐,但如果是真的想要学习,并不建议初学者去演奏。
南方日报:流行音乐和广东音乐是广东两大相当有历史优势的音乐门类,在两者的结合上你们这次做了什么尝试?
潘伟文:广东音乐《杨翠喜》在编配时将洋气和古老结合在一起,对比就很强烈。我演奏的扬琴奏法就很不一样:这首曲子中用了两副琴竹,在琴竹的皮子上做了处理,两副琴竹是有区别的。前奏、尾奏的时候编配的手法很洋气,音色像钢琴,音域也拉得很宽广,中间有一大段则是纯广东音乐的手法,运用到了颤竹、加花、冒头等手法,符合传统,模仿古时候扬琴的声音,音域不是很宽,但音色清脆、透亮。
3.“女性”视角怎么看?
“女人四十需要知性和庄重”
南方日报:相比西方室内乐,民族乐器的“个性”更强,几位成员配合默契的秘诀是什么?
顾蓓蓓:“满庭芳”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从我们的视角去看,女性这时候需要的是知性与庄重,追求的是大气和岁月的质感。现在很多新民乐组合都很年轻,但在我们看来,对民乐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组合最大的特点。从艺术总监方奕老师以及其他男性视角去看,他们可能希望不论是海报、服装、表演都能够更加大胆、新潮,最终我们还是采用了一张最能体现女性恬淡、民乐精髓的海报。
黄江琴:其实此次演出,不少曲目的编排创新、清丽、悠扬,带有鲜明的“满庭芳”组合风格,整个组合也非常尊重作曲家的建议,要做到演奏的传统技法和编排的流行时尚能“吻合”。他们在编曲的时候也格外注重每件乐器自身的“个性”,并依此给每个人都设计了旋律。比如《欢沁》、《山楂树》两支曲子因为做了双声部的编配,就需要组合成员动用两把琵琶来演奏,在技术上各展所长,又配合完美。
虽然经过十几年磨合,我们成员配合默契,但是为了这场音乐会,在曲目的挑选上我们依旧煞费苦心,前前后后至少修改了四稿。现在,整个音乐会既有《牧羊曲》《怀念战友》这样的电影经典曲目,有《烟花易冷》《卷珠帘》这样的流行曲目,也有《杨翠喜》《月光光》这样的广东音乐,还有不少用中国乐器演绎的外国经典曲目。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近几年日益活跃起来的民乐演出市场?
潘伟文:民乐演出市场这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两年的新年演出季、星海音乐厅的“国乐盛典”都很火热,广州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希望借助《烟花易冷》《卷珠帘》这样的流行曲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民乐。现在配合市场,我们也在进行有关方面的普及工作,惠民演出多了很多,比如星海音乐厅的广场音乐会、周末民乐坊等,当然,这是借鉴了一些交响乐普及的手段,证明是可行的。
附:“满庭芳”成员简介“满庭芳”的四个成员都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演奏家。
琵琶、中阮演奏家顾蓓蓓,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琵琶大师林石诚教授;扬琴演奏家潘伟文曾举办过《丽水碧玉》《琴韵花语》等独奏重奏音乐会,她同时也是著名的“余其伟广东音乐演奏组”的成员;胡琴演奏家黄江琴演奏的二胡协奏曲《西施情殇》被誉为“媲美《梁祝》”;琵琶演奏家缪晓铮是广东民族乐团琵琶首席,曾出版《饿马摇铃》《声色》等专辑,长期活跃于国内外舞台。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