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问:我们都知道音乐艺术很难用固定的标准去评判好坏,作为评委,您是怎么把握公平、公正的?
范:金钟奖的定位,是选拔国内优秀的音乐演唱艺术人才。作为评委,本着对歌手负责任的原则,首先要看他有没有音乐的潜质。有些人嗓子非常好,一张嘴就知道是这块料;但是他可能缺乏演唱时的情感、缺乏对歌曲的理解、缺乏音乐中动人的东西,就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是天生的。我很在乎歌手的天赋,他在音乐表现力上非常有魅力,这是他独特的东西,个性的东西。其次就是看他的演唱。演唱是能通过技术训练出来的,嗓子人人都有,参加金钟奖比赛的,嗓子都是非常棒的,但是作为比赛,评委的导向就非常重要。我们推崇什么样的演唱?在我看来,必须和国际接轨。什么叫与国际接轨?就是除了音乐还有语言、表演、对作品的理解以及选手的文化素质等综合性的考评。这样一来,打分就很难:有些评委一听好嗓子,就被打动了,觉得嗓子难得,就评高分。但我觉得嗓子好的人才到处都有,在比赛中我们还应该要仔细去考量选手演唱的综合素质,对音乐作品的处理完整、完美,才好。
总之评委的取向很重要,如果要找歌剧的嗓子,找威尔第式的男中音、男低音,那嗓门小的就不行,他不是这块料。但金钟奖的取向更宽泛,主要是选拔人才,从大家选曲目就看得出来,比赛时演唱的作品普遍偏大。
音乐表演艺术到底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肯定是没有。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这个选手。比如从音乐角度、从综合素质看,某个选手我可能非常喜欢;但他演唱的角色可能就不胜任,这不是他的活儿,等于他在干别人的活。从参赛角度看,选错曲目不是选手个人的责任,而是指导老师的责任;但是我们普遍看到的现象是,大家唱的都不是自己的曲目,而且声音还在“做”,所谓“做”就是你的声音并不是你真实的,而是做出来的;或者不是你这个年龄层次和阶段该演唱的作品。当然作为参赛来说这也难免,因为比赛就是要“拿彩”。像威尔第写了那么多男中音、男低音的作品,似乎就是为了“拿彩”的,你只要把它练下来,唱好了,唱完整了,它就“拿彩”。我们不能完全回避现场的演唱效果,所以这种情况在比赛中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选稍微大的、超过自己负荷能力的作品演唱,碰上今天的状态好,发挥也好,那就“拿彩”了,得高分也是自然的;但是作为指导老师要很清楚,比赛还是要鼓励真正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音乐人才。
NO.2
问:赛场上,评委之间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委之间会有很大的分歧吗?
范:我原以为评委之间的看法应该都是一致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发现分歧相当大。我觉得这也是正常,因为大家的取向不一样。当然也不排除评委里边是不是有偏心眼的。从我自身来讲是力求公正、本着对选手负责的态度,尽量公正地去评判。
NO.3
问:评委之间的分歧很大,有的分打得很高,有的分很低,如果有这种现象的话,你们之间会怎么解决呢?
范:目前还没有解决的办法。评委之间的分歧是明显存在的,从打分就能看得出来,差距非常大。分歧可能是技术分歧,也可能是音乐审美上的分歧,也可能有利益的分歧。但是作为评委我很坦然:第一参赛选手中没有我的学生,第二我也不在体制里,不属于任何单位的人,我不用考虑让领导高兴,不用担心什么胳膊往外拐。音协、文联、纪委用这么大的力度严守比赛的各项规则,就是为了保证公正。但具体某个评委有没有完全做到公正,我也不能去假设。总之,我觉得评审工作中公正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正。
(文字/视频来源:佐行传媒 四川歌雅)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