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钢琴家刘晓禹:需要适应新的节奏
继2021年10月获得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后,加拿大华裔青年钢琴家刘晓禹可谓一鸣惊人。
还没来得及回味冠军的滋味,刘晓禹的人生就被推上了快车道。获奖当晚,他就被拉去谈接下来的演出计划,发现自己接下来的几个月都回不了家了。而演出计划也一下子排到了2023年。
近日,正在首尔准备演出的刘晓禹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谈及成为冠军之后的变化,他表示:“频繁的演出是我没想过的,以前可能梦想过到处飞,但真正发生后又有些焦虑。突然这么疯狂,我需要慢慢适应,习惯这个新的节奏。”
24岁的刘晓禹出生于巴黎,成长于蒙特利尔,但他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他们每年都会回两次北京,与中国的纽带从未隔断。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刘晓禹具有更强的包容性,更容易接受和自己不太一样的东西。
父母宽松自由的教育,也让刘晓禹养成了积极乐观的性格,且爱好广泛,“我的偶像不是钢琴家,而是卓别林,他喜欢用乐观积极的方式表达消极的东西,这点我非常欣赏。”
制胜法宝琴技之外心态很重要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最著名的钢琴比赛之一,素有“钢琴奥运”之称。获得肖赛冠军,刘晓禹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钢琴家生涯。
由于疫情原因,肖赛延期一年举行。在很多人因为疫情而消极的时候,刘晓禹却真正沉淀下来。“疫情期间我减少了很多户外活动,心里更静了。那段时间我读了肖邦的书和信,再去看谱子,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
谈及比赛制胜的法宝,刘晓禹认为,除了琴技之外,心态很重要,“我只要能保证把平时准备的东西都展现出来,越接近平时好的状态越好。”比赛前,刘晓禹已经有一年多没有上台了,为了保证自己的竞技状态,他平时练琴的时候都在想象自己是在舞台上,调动自己对声音和空间的想象力。
由于一年多没有上台,这次比赛给刘晓禹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享受,而并非紧张。刘晓禹的参赛曲目,总体风格明亮,尤其是《玛祖卡回旋曲》和《唐·璜变奏曲》这两首肖邦早期作品。刘晓禹说:“我的性格是乐观积极的,所以我呈现出的年轻时期的肖邦是非常符合我的个性的。”刘晓禹参加肖赛是24岁,这个年纪正好是和肖邦早期作品的创作年纪相仿。“对于肖邦早期的作品来说,表达我自己就是表达肖邦,不用特别钻研,反而是他晚期的作品,更需要体会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深度的东西。”
兴趣产生从小学音乐没有压力
或许对于很多琴童的父母来说,很难想象,能够成为世界顶尖钢琴比赛冠军的刘晓禹从未有过练琴的压力。他是在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长大,父母的教育很“佛系”,弹不弹钢琴完全由刘晓禹自己决定。
“我不是神童。我学琴比较晚,从学习电子琴开始,过了好几年才买钢琴。我从小学习音乐就没有压力,主要以老师耐心为主,父母也从不逼迫我一定要弹到什么程度,我一开始每天就弹15分钟、20分钟。之后我对音乐兴趣不减可能也跟这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得益于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刘晓禹乐观开朗,爱好广泛。用刘晓禹的话说,弹琴和打球、下棋、游泳一样,只是他众多爱好中的一个。而且他总是会从积极和善意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练琴之路我选择我负责
能走到肖赛的舞台上,选手们的水平可以说都是非常出色的,但能有今天的成绩,刘晓禹总结说:“技术和音乐已经分不开了,到了一定程度可能拼的是艺术的审美和理解,这跟从小的生长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都有关系,这些都是塑造个人风格的因素,而音乐和个人的风格是分不开的。我的爱好很多,爱好之间会互相影响,再加上我学琴的过程中没有特别急功近利,也许就使得我的音乐呈现得比较自然。”
练琴的过程当然有过很辛苦的时候,年少的刘晓禹也曾想过放弃,“十五六岁的时候,曾有过不想弹琴的时候,后来离开了一段时间,自己想通了回来继续练琴。”在这期间,父母让他自己决定未来的路。从小,父亲就不断跟刘晓禹灌输一个思想,“生活是你自己的,你要自己负责,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幼小的刘晓禹不懂父亲的意思,随着年纪的增长,刘晓禹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我现在可以理解父亲的意思了。选择钢琴这条路是我自己的决定,没有人能替代我去决定我自己的生活,我要为自己负责。”
夺冠之前,刘晓禹的生活更像学生,学习、练琴、游泳,一切都很规律。夺冠之后,刘晓禹的演出排满了日程,他也变成了空中飞人,“每天都要直面各种琐碎和麻烦的事情,要适应时差,也没那么多时间练琴,更多的是用新式练琴法,在脑子里练琴。”对刘晓禹来说,一个新课题就是“要适应新节奏,想办法找到自我成长和演出之间的平衡”。不过,刘晓禹还是非常期待能尽快回国演出,“以前回国都是寒暑假,最想念的就是好吃的,感受朝气蓬勃的活力。比赛之后第一次回国,不知道在哪里演出,但是特别期待能尽快回国演出。”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