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上有一则热搜是这样:
奇怪的是,当我今天早上再次搜索这个话题的时候,微博是这样显示的:
肯定是我自己的手机出错了!看来这1000块钱买的手机还真不行。
不管我的手机还能不能查到这个话题,反正珠江钢琴和海伦钢琴的业绩就摆在哪里:
2023年前三季度,珠江钢琴营收暴跌31%至9.02亿,净利润暴跌94%,只有648万;
2023年前三季度,海伦钢琴营收大跌22%至2.29亿,净利润跌了25%,只有608万。
要知道,这两家公司可是国内钢琴行业的巨无霸,也是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仅有的两家以钢琴为主业的公司,他们的销售额,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将近九成。
有位女性朋友在重庆某繁华商场开了一家琴行,不仅销售新钢琴,也销售各种二手钢琴,还负责钢琴培训。
最近她正在准备退掉门店,不再销售钢琴,只专注于钢琴培训。据说是因为门可罗雀生意奇差,销售钢琴的利润甚至都不够门店支付租金、商场物管费和人工费。
即便是钢琴培训市场,也正在变得一片萧条。我朋友圈有几位钢琴老师,在几年以前,他们的朋友圈要么是岁月静好,要么是忙得脚不沾地,反正极少看见招生宣传,因为都是家长主动找老师。但这两年,他们的朋友圈已经以招生宣传为主了。钢琴培训的冷热变化,于此可见一斑。
曾经红极一时的钢琴市场,正在肉眼可见地急速衰败。
有人说钢琴市场的衰败,是因为出生人口数断崖式下跌。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是在想当然地胡说,后面跟着相信这句话的人就是在人云亦云。
出生人口数确实在下跌,2023的出生人口数也确实只有2016年的一半。但学钢琴和生孩子并不同步,通常来说,学钢琴的年龄是5岁左右,一般人也都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给孩子买钢琴。
换句话说,在2023年购买钢琴的家庭,通常都是孩子出生于2016-2018年。那三年的新生儿数量都是处于高位,其中2016年是1883.2万,即便在最低的2018年,也是1523万。
数学中有一个词语叫时滞,就是用来描述这个现象的。所以,2023年钢琴市场的衰败,真和出生人口数没太大关系。
事实上,钢琴市场衰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产的钱包缩水了,二是中产的教育观正在改变。
关于钱包缩水这件事,不好说太细,原因你懂的,我想重点谈一谈教育观改变这件事,而且我觉得这才是钢琴市场衰败的最主要因素,因为这个因素比钱包缩水的影响更大。
中国的父母们一向讲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如果学钢琴真的对孩子的未来有大作用,那家长们即便是勒紧自己的裤腰带也会让让孩子学钢琴。
钢琴过去之所以能在中国大肆流行,一方面是因为中产在模仿上流社会的优雅,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升学有帮助。
但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发达和信息的广泛流通,越来越多的中产认识到:学钢琴并不能提升孩子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上流社会之所以优雅,并不是因为他们会弹钢琴。
还记得那个会弹一手好钢琴的外卖小哥吧?优美的琴声消逝后,他还是得风尘仆仆地赶去送外卖。
花高价送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在看到外卖小哥弹钢琴的一幕时,会怎么想?
最重要的是,通过钢琴等艺术特长升学的路已经很窄了。
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上大学,过去是一条捷径,很多文化课成绩较差、家里又神通广大的学生,到高二高三时常常去学一门艺术特长,然后参加艺考。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过去很多名牌大学都有高水平艺术团,可以降分录取;另一方面,过去艺术类专业考试多以校考为主。对神通广大的人来说,这些都具有广泛的操作空间。所以过去艺考中经常存在不公平、走后门的现象。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好就好在减少了神通广大者的操作空间:
取消了高校高水平艺术团。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上名牌大学的捷径又少了一条。
提高了艺术专业课考核权限。过去艺术专业课考试以学校考试为主,这次文件中提出要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从校考到省考,可以减少很多操作空间,对神通广大者的要求更高了。
对文化成绩的要求更高了。文件中提出要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这一条可以把一些神通广大的人排除在外,毕竟艺术专业课成绩更容易操作,但高考文化课成绩不易操作。
这份文件生效之后,想要凭借艺术特长走捷径上名牌大学变得很难。又不能提升阶层,在升学中的作用也很小,当中产的钱包越来越扁的时候,肯定成为第一个被抛弃的对象,难怪钢琴突然之间跌下神坛。
钢琴市场衰败的背后,是中产的教育观正在悄悄改变:钱包缩水之后,中产正在变得越来越追求实用,所有对提升孩子未来谋生能力收效甚微的东西,都将成为被优先抛弃的对象。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