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抬指训练方法是否会造成手伤,还需要看在练习时是否科学的使用了高抬指,与练习的时间长度,具体练习的动作和肌肉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钢琴家手受伤并非来源于高抬指的练习,而是由于慢板乐章或和弦发力的不科学。让手指持续的绷紧,不能够运用好力量和重心的转移,为了获得好的声音运用持续绷紧掌关节等方法都会造成手的机能损伤。
因此我认为将全部问题推卸给高抬指的训练是很武断的。通过科学适量的高抬指训练,反而可以提高掌关节的机能状态,指尖的敏感度和支撑。从而使小臂及大臂肌肉得到更好的放松和解放。这样不但不会伤手还可以避免手受伤。
举例中的韩国钢琴家赵承珍,实际上他只是在最终演奏时呈现非高抬指,儿时练习时也经过使用高抬指的方法。
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一些钢琴家如Horowitz,郎朗等的演奏手型是张开的舒展形态,没有使用高抬指。但是在此必须澄清一下,很多钢琴家在练习过程中的确使用了高抬指,尤其是儿时。但是在真实演奏中,为了考虑声音效果,都不会使用高抬指的方法。
我们要区分开练习和演奏,高抬指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儿时训练过程中必要的方法。钢琴家在最终演奏时的手型可以是千变万化且区别于高抬指的,但由于最终演奏时的手型会因每个钢琴家的手指生理结构和习惯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是不能去盲目模仿的。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在演奏中适合自己,适合每个作曲家每首作品的触键。但这并不代表高抬指的训练过程是错误的,反而如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等钢琴家都大量使用而且得益于高抬指的训练。
关于高抬指训练方法,有人说:“实践出真知。我们从来都强调“高抬指”是训练的手段和过程,而不是唯一的弹奏法。有些欧美人也许不太需要高抬指的训练,因为他们的手掌宽大,指距开,所以这个过程也许可以短一点。但是亚洲人手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训练过程,手腕就会紧。我是“高抬指”训练的受益者,也用这个方法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我现在80岁了还能上台。仍然经常用这样的联系方法保持手的机能不太快地老化。”
如老师所说,我们都学习过这个方法,并且在日常演奏和教学中也都深深受益于高抬指的练习方法。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无论是自己还是学生都从没有出现过因练习这个方法而造成手伤的情况。
高抬指的训练也许不是必须的,但不明就理地全面否认也是很不专业的。我写了这么多,只是希望该作者的文章不要武断地误导读者,希望国内的琴童家长不要不经思索的跟风。
正确的高抬指,要注意声音本身的质量和音色。音与音之间要有数秒的间隔,不能衔接过紧,做好每个音本身的动作很重要。快触键是锻炼手指技能和爆发力的关键,弹奏每个音之后要快速放松,这样在训练的同时也避免了紧张。时刻体会手臂肌肉和肩颈的放松也很重要,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尖上。
我个人通过长时间的高弹指练习,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大量练习高抬指快触键的方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由于高抬指的训练而造成手受伤的案例,我相信即使出现了问题也一定是由于不科学的练习而导致的。
就像田径运动员一样,他们在日常训练中会使用高抬腿的方法练习肌肉,但是在最终比赛时肯定不会高抬腿。练习钢琴技巧的方法多种多样,高抬指快触键作为流传多年并在各国使用的方法肯定有它的价值和存在的道理。或许这个方法不是必须的,也有其他练习手指的方法。但是我对此做过大量的实践并得益于这个方法,因此不得不站出来,客观向大家说明情况。
如果每个琴童都去模仿那些钢琴家最终舞台上的手型,而忽略高抬指快触键等严格的训练,未来将要面对的一定是手指跑动能力得不到提高,声音模糊不清等问题。
值得反思的是,前几天刚刚火过教育家凌远老师教授王羽佳如何锻炼手指机能,通过高抬指开发独立性的文章。没隔几天这个批判高抬指的文章又受到热捧。就如同每年在国内都盛行新的弹奏法和教材,批判汤姆森系列教材一样。我们小的时候那一代人都是用汤姆森教材成长起来的,也没见有什么弊端。
无论是高抬指,还是汤姆森教材。重点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使用和练习它的方法。在事件的背后值得反思,为什么很多人缺乏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的左倾右斜的跟风? 有新的教学研究和方法固然是好事,但钢琴技法的门派和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不应该缺乏理智的崇拜一种方法,也不应该只认为自己是对的,盲目的否定他人的方法。
很多盛行的新方法和教材无非是商家营销推广的新手段而已。即便不一定是商业的驱使,从学术的角度也应该明白海纳百川,吸取众家之长的道理。提高自身的判断力,整体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负责任的道德感才是关键吧。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