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他的音色不好听,可能他拉的东西很简单,但他的东西是有规格的,这就值得自豪。
在这些之后,什么都好说了,我自己的看法是:拉琴,演奏,必须要“好听”!!这个好听的含义很多,建立在节奏音准之上最主要的就是:音色,这个问题在现在的普遍观点看来是个比较高层的问题,甚至只有专业学生才会刻意去追求。
其实对音色的无所谓,让业余小提琴者们离小提琴、离音乐,越来越远了。好听,这是个多么朴实的要求啊!
音色在小提琴上具体表现就是发音,其实也就是对发音的要求问题。发音问题应该在最初学就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天的练习中,首先,不能有噪音,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简直是“无理的要求”,有杂音就是一个产品的质量有问题,有硬伤。然后是饱满,自然,音色就是一个人的脸色,不能太红,更不能发黄,是一种健康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初学是很难找到的,因为这是力度均匀,刚好到火候才出来的声音,但这个就是拉琴人时刻不能忘记的追求,追求一个曲子从头到尾都有健康的声音,就是对听众最好的报答。
在练习发音的时候,我给学生的要求是:尽量,尽量地用全弓,好的声音其实也是建立在好的机能上的,必须通过练长弓让右手觉得这个运弓直线是天底下最自然的东西,让右手觉得这根木头其实很轻很轻。
比如一个抒情乐曲,开始肯定要慢练,但在慢练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弓长,用尽量用全弓这个原则,就会发现这个抒情乐曲其实可以几乎每弓都拉满,但声音很大,很不抒情~这其实就对了!练习,和演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台下和台上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台下应该是夸张,甚至是极限(指音量),这样一种夸张的发音练熟后,再加到原速,稍一收敛,声音就很容易洪亮健康了。
上面的三条标准可以说自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这也是我在欣赏别人演奏时的一个最基本的尺度,其实这也是演奏者对观众是否尊重的一个基本尺度。
即使是没有专业打算的提琴爱好者,这三个标准也是应该绝对时时提醒自己的,因为,会不会拉提琴,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会不会拉那两个炫的曲子其实一点都不代表什么,最珍贵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音乐修养和音乐道德,如果通过学习小提琴而让自己有了严格的节奏感音准感和美感的话,我想真是不枉在艺术的世界里走一走了。学小提琴,大提琴,钢琴,还是其他什么乐器,只要能学到这个东西,就是“值得了”。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