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协副秘书长郭强辉对低龄幼童报考高级别考试的做法也表示:不提倡。“每一个级别对指法的要求都不同,年纪太小的孩子受身体因素限制,手指力度和宽幅可能还达不到演奏要求,贸然跳级报考,有很大风险,万一没考过,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钢琴教育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专业钢琴教师却数量有限,而业余钢琴教师的水平资质则参差不齐。考官们每年都会发现,一些考生弹琴方法错误,完全在“乱弹琴”;有些八级的学生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严重缺失,甚至连几个升降号都搞不清,更别提读懂乐谱中对音乐有重要提示作用的外文术语了。
上海钢琴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孩子在起步阶段所接受的培训不专业造成的。专家认为,有些业余教师本身缺乏音乐理论知识,又对钢琴教育这门学问一知半解,忽视了很多关键的教学内容,如听音辨音等能力,以致孩子在考级中出现上述匪夷所思的情况。
专家表示,由于大部分家长并不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钢琴老师,因此钢琴师资水平还需要有关专业部门的规范。
喜欢音乐比考级更重要
有调查显示,中国正在学琴的琴童有3000多万,在上海,“十万琴童”更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数字。近年来,在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天才的示范效应下,学琴的孩子还在趋之若鹜。
“学琴的热潮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热了二十年了,但是郎朗、李云迪毕竟只是少数。”著名钢琴家孔祥东认为,孩子去学琴,会弹几首曲子,考过了几级,这些跟学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事实证明,很多孩子在经过最初的兴奋期后,被枯燥的技术练习所累,原先对音乐的热爱渐渐冷却,很快便放弃了。
上海音协副秘书长郭强辉也经常对满怀期待向他询问“孩子能否走专业道路”的家长们泼上一盆冷水。“我告诉过很多家长,考级不是为培养专业人才而设立的,我们的工作是让更多人懂得欣赏音乐,让孩子真正喜欢音乐比纯粹用考级检验技术水平来得更重要。”
考级心态变得更加健康
经过20年考级“锤炼”,家长们对考级的心态也变得更加健康。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郭强辉说:“开始几年,家长认为学钢琴能让孩子更有竞争力。所以哪怕是跟风,家长们也觉得应该让孩子去尝试一下。”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钢琴考级被烙上了“升学”的印记,当时政策规定,钢琴考到一定级数就可以在各级升学中加分,促使一些认为孩子“可学可不学”的家长也抱着升学目的送孩子考级。
有数据显示,在有关部门取消考级加分政策后,近年来考级人数仍在增加。郭强辉认为,这反映了钢琴考级与应试教育脱钩后,家长看待考级的心态更趋于平稳了。
考级打下扎实音乐基础
20年来,上海的钢琴考级让一大批青少年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如今,活跃在校园、企业和各单位的音乐骨干,绝大多数具有考级经历。据统计,上海市业余钢琴考级从1993年涌现第一批10级考生后,至今已有4989人持有10级证书。从2005年起,钢琴考级推出演奏级考试,2006年又设立难度更高的即兴伴奏级考试。
据了解,目前上海专业音乐学府中的上海籍学生大多有着考级的经历。此外,当年一批拥有高级别考级证书的琴童,尽管并非“科班出身”,但曾经的学琴经历让他们拥有较高的音乐修养,成为高雅艺术的忠实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