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民乐考级起步稍晚,但是,他们从前几年的考级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少走了许多弯路,避免了不规范的“插曲”。全国民乐考级,从一开始就组织严密,操作精心,经过反复论证、缜密考量,在北京设立中心考场,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分考区,所有分考区的考级执行委员会,必须由当地民乐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组成;认真负责地抓好抓实,抓出富于广泛影响的考级成果。十余年过去,民族乐器考级从几十人发展到十数万人,西洋乐器考级从近千人发展到二十余万人。也就是说,30 : 900一10万:20万,大约三十分之一和大约二分之一的前后区别,十分惊人,谁速度快?这个数字比例足以说明问题。
郝女士的儿子8岁开始学二胡, 10 岁参加考级,第一次拿到三级合格证书。许多年后,考人中国人民大学,那时,考级证书还算“通用粮票”, 10级证书折合50点加分,艺术特长生进校,出访演出为国争光,“我儿子不比学提琴的差!”王先生的女儿学的是扬琴,刚半年就进了学校民乐团,从此兴趣和信心大增,“我女儿出国留学去了,高考最紧张的时候,她把练琴停了,不想去奔艺术特长生,她说,我腾出时间抓紧复习功课,这边涨上去的分数顶那边的加分,足够了”。早些年,考级与升学挂钩,级数与分数相关,似乎成为一股逆流,为考级蒙上了一层明影。但是,考级不再与升学发生实际联系,仍然在发挥着积极推动艺术的社会化、全民化进程。“考级与升学”无关,反映了从政府职能部门到考级组织机构,从教师到家长,全方位地趋向成熟与理性。人们学习艺术的眼界开阔,心态正常。考级便有了健康发展的可能。根据上海音协一位分管考级的负责人的说法,曾经“千军万马”风光无限的钢琴考级,如今已不再是风景独好的强势热门。青少年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情正在升温,二胡、竹笛、琵琶、古筝乃至人选世界非遗名录的古琴等大受欢迎,考级人数增幅已远远大于钢琴考级。
北京市现有30人一100人编制的中小学民乐团数十个,“他们中的优秀团队已经具有专业风范和实力潜能”。许多家长也看到一个事实,中国的孩子不学中国的乐器,将来怎么去和别人交流?怎么在国际社会坚持自己民族的声音?我们能出几个郎朗、李云迪?况且,他们也并非通过考级走向世界。最实际的还有,学习民族乐器,参加民乐考级,乐器便宜老师好请。朴东生强调:“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文化传承。考级就是一个非常有实效、看得见成果的手段和途径。民乐现在还谈不上什么提高、锦上添花。考级,可以培养观众、发现苗子,有了观众和苗子,民乐才会有市场。所以,考级就是最基础的普及工作,现在最需人、最重要的就是普及、普及、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