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 1893 一 1950 ) :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 年 8 月 17 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郁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 8 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人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 10 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12 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 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人。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 34 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39 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 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柳、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 《 二泉映月 》 《 听松 》 《 寒春风曲 》 三首二胡作品和 《 大浪淘沙 》 《 龙船 》 《 昭君出塞 》 三首琵琶作品。后 《 二泉映月 》 、 《 大浪淘沙 》 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 年 9 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 12 月 4 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 “一和山房”墓地, 1951 年 3 月 27 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盛,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附:作品介绍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 《 二泉映月 》 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里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之井互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 《 梵音 》 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上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吧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梵音》 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 《 昭君怨 》 及 《 塞上曲 》 没有相似之处。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