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被称为“神秘之师”,他多次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他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音乐教学经验的教育家,他为中国长笛教育开拓出一条希望之路,他就是解放军军乐团长笛首席——张云杰。
张老师出生在1958年,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最最艰难的时期,参加军乐团也正是十年浩劫的后期,在那样一个年代,大人失去了宝贵的青春,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就在那样的年代,张云杰老师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坚韧,从一名战士到一名军人,再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到一名音乐家。他的人生之路就是新中国的发展之路,他的军乐人生恰恰就是新中国军乐的成长之路。
八月一日,正是建军节,我们采访到了张老师,他的谦和,以及他对音乐的执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很荣幸在第一期《名师访谈》中能够请到他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军旅艺术家,畅谈他的军乐人生。
张云杰在北京颐和园
初学长笛的路,很孤独
1972年,14岁的张云杰还在上初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领导去大连招生。孩子们听说有北京的领导要来看望他们,因此都特别的兴奋,热情地鼓掌欢迎。在经过一系列的选拔后,张云杰被选定为长笛手,但是当时他根本不知道是要做什么,而对军乐团,也仅仅是听说而已。
到北京之后,需要经过两个半月艰苦的军事训练,在训练的中期派了一个老师教他们乐理课。就要那时,张云杰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分发乐器时,部队搞了动员大会,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当时有一句话:“革命战士是块儿砖,哪里需要哪里安”,张云杰服从了分配,成为一名长笛学习者。当时乐器分发下来之后很旧,看到别人分到了大号,很是神气,因此他特别羡慕。后来张云杰才知道,当初老师挑选的时候已经定好了要演奏什么乐器了。尽管如此,第一次拿到长笛的他,还是异常兴奋,总想吹一段曲子。
张云杰最初知道长笛这种乐器是在当兵的时候,在部队招待所里有一个同龄人,在家已经学了两年的长笛,就给战友们表演了一下。“那个时候才知道,这个东西叫做长笛,当时我还想呢,不就是中国的竹笛加一些按键嘛,还没贴笛膜。” 张老师笑着说道,眸子里露出清澈的光。
他们一边训练一边学习音乐理论,那时纪律很严格,只允许吹笛头儿,但时间长了是很枯燥,张云杰就想偷偷练练,但是心里不敢,就怕有人知道了告诉首长受处罚。
每一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苦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好多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接触西洋乐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被选拔去做一名长笛手,张云杰并没有从心底里感到非常的荣幸,而是感到了莫名的孤独。家人没有学音乐的,身边的朋友更没有懂音乐的。等假期回到了老家,他说在学长笛,什么是长笛?大家都没听说过,他觉得别人对他所从事的专业根本不了解,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当没有人的时候,它独自拿起长笛默默地练习。悠扬的长笛声伴随着他度过了每一个漫漫长夜,他多么希望自己辛苦地练习,有朝一日,能够站在舞台上为所有的人演奏,这就是他心灵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