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稳定节奏感觉,大部分人并不具备,不能自动获得。如果要取得这样的感觉,就需要训练,而节拍器是最好的手段。如果没有节拍器,许多人在练琴多年以后,节奏的问题还很大(这绝不是什么自由可以解释的,详见后面)。这个节奏问题很大的行列中,也包括许多老师呢。所以,musi的话绝对意义上也许没有错,但是表达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平常尽量不要用节拍器,我是坚决反对的。我明确说,一般学习乐器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练习中大大地用节拍器,当然也包括一些所谓富含音乐性的曲子,最后,也就是多年以后,才能作到脱离节拍器而保持稳定的节奏。
大部分孩子刚开始学琴的阶段,节奏感是很糟糕的,必须要用节拍器来规整节奏。这,一个是让节奏稳定,不要忽快忽慢;另外一个,是控制整体速度,因为许多孩子还无法离开节拍器自己做到按照谱子上标注的速度演奏,或者按照老师阶段性明确要求的速度来练习。特别是一些练习因为某种缘故需要慢速进行,如果没有节拍器控制,那么很容易拉快了,失去了练习的价值;另外专门需要练快的阶段,如果没有节拍器来强迫提速,孩子由于惰性的作用,是不会主动提高速度到要求的那么快的。
节拍器这么一个小小的玩艺,实现了初学者所必需的那么多有益于节奏的辅助功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具。我想,即便是一个高价请到家里陪练的老师用手打拍子,也可能不如一个无生命的节拍器来得准确,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相信工具的力量。
至于“需要在节奏上自由处理”,自由是建立在规整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初学者没有基本的内心稳定节奏感,长期放任,他是不会做到正确的“自由处理”的,最多是乱处理。举例说说rubato吧,也必须是“哪里偷了一点时间,赶快另外一点要还回去”,也就是说,即便旁边有一个节拍器,也不会影响钢琴家练习rubato节奏的。如果套不上节拍器的整体拍子,就只能说那是伪rubato,是乱来的节奏。
当然,现在的简单节拍器还不能实现渐快、渐慢的功能。但是在人的稳定的内心节奏养成后,才能有真正满意的渐快、渐慢。大部分人的“稳定的内心节奏”正好是用节拍器训练出来的。用节拍器练习和上台演奏前稍稍发挥一下,时间比例上应当是99/1,而不是倒过来。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