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10月30日,对年方二十出头的姜嘉锵来说是一生难忘的日子——他收到了北京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他成了中央歌舞团的一名专业歌唱演员。
姜嘉锵用了“一帆风顺”来形容自己的歌唱事业,“我进中央歌舞团才半年,就有了出国的机会,多么荣幸!从原来的化工专业改行到北京唱歌,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大跨度;想不到进京才短短的几个月,竟又有了到莫斯科演出的机会。”如今说起来,姜嘉锵仍然很激动。姜嘉锵口中的机会就是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1957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姜嘉锵在联欢节上担任合唱《茶山谣》领唱,并获金质奖章。这是他歌唱事业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头,也是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歌唱事业一路顺风地走来的起点。
1960年初,为了发展民族音乐,中央歌舞团组建了“中央民族乐团”,姜嘉锵就是中央民族乐团的“元老”之一,他从1956年就开始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刚开始只演唱《苏武牧羊》《大江东去》等古曲,后来随着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繁荣,演唱曲目渐渐多起来,有《伯牙吊子期》《钗头凤》《枫桥夜泊》《关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调歌头》等等,至今录制的已有二百多首。姜嘉锵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的美誉。他演唱的《枫桥夜泊》获“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有评论家这样评价:他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把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艺术和音乐造型完美结合,不论是古人抒发的个人情怀,或者送友人的场面,寄旅离愁的境遇,都会展现在你的眼前,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歌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姜嘉锵说,“现在的年轻歌唱家更多地在吸收国外的一些演唱技法,但是不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遗忘。许多歌唱家更愿意去研究意大利的唱法,这本身并没有错,好方法我们拿来借鉴。但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当中许多可以借鉴或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在当下的经济社会里,古典诗词演唱艺术是一方寂寞的净土。“我很幸运,一开始就给自己的艺术道路找到方向,并为之努力。”姜嘉锵说。
为了把古典诗词演唱的风格得以充分表现,他还在行腔中,巧妙地运用了戏曲唱腔。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姜嘉锵走南闯北,到处采风收集各种音乐素材,地方的、民间的、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各种音乐形式都能给他的音乐作品带来灵感。“对我歌唱事业最初和最深的影响其实就是温州鼓词”,还在中学时代,姜嘉锵就对温州鼓词、道情等民间说唱音乐深为喜爱。已经离开家乡温州几十年,但姜老依旧乡音不改,他几乎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回家乡探亲,每逢温州的演出邀请,他都义不容辞,而且兴奋不已,而每次演出的保留节目就是《乡音乡情》。在去年的世界温州人大会上,他更是亲自创作了温州鼓词风格的民谣,并用温州话演绎,以表他的思乡爱乡深情。他还把温州民谣《叮叮当》收录在《下四川》的专辑中。“没有地方的,就没有全国的,更别说世界的。”姜嘉锵感叹道。
如今,74岁的姜嘉锵身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角色,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专业考评委员……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还一直活跃在舞台第一线,“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演出邀请特别多。”姜嘉锵透露,为了有良好的状态,他还坚持每天练声练功。“既然从事艺术表演工作,就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这既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宝刀不老,歌声依然嘹亮。除了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去高校开讲座、教学生也是他现在的工作之一。“在舞台上歌唱了几十年,我非常愿意将自己的一些宝贵经验传授于一些年轻的歌唱演员,把自己多年来积累下的心得体会与他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