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大众化”的说法,应该说,古琴发展之关键,可能不是通常所谓的“大众化”,而恰恰是如何“化大众”的问题。也即是说,我们如何深入地认识古琴的本质内涵、继承中华琴学的精粹,并将数千年来琴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的成份结合今日时代的机宜来发扬,“化导”与琴有缘之“大众”,让更多的人得到琴之大益,真正弘扬中国古琴文化。通常意在“大众化”的“改革”与“创新”宜应反省,若失却琴之本质精华而合乎大众欣赏习惯、以允得大众欢迎,则所谓“大众化”实是“为大众所化”。例如为求舞台演奏效果、在一些曲子中将占古琴精妙之“半”的“吟猱”改为“进复”、“退复”以求曲声不断、令大众能闻;又如将古琴合以乐队、配以铃铛,有器乐之响而无琴乐之“清”,失却古琴静美清雅之大本以及涵养品性、陶淑中和、升华意境之大益而改编成为大众能“听”之音乐;以琴音量低微为缺点而改革琴器等等。若此,现象之所谓“发展”,或许却是本质上之“退步”。
古有“弹琴不清、不如弹筝”之警语。清雅静远之琴不合大众口味,遂有华采喧响之奏,类若古筝。此并非是说“琴高筝低”,只是说琴有琴的范围、筝有筝的特色。以琴而作筝声,失却琴之特质、意在吸引大众,则不如弹筝可也。类似意在吸引大众之种种“改革”作为,由琴筝警语,可慎思矣。
相反,若我们真正把握琴之特质,发掘琴文化之精华而继承下来、弘扬开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则中华古琴终将如几千年来之绵延不绝、乘时而兴,为识者所重视、待因缘而光大。近些年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势态上不是巳见端倪了吗?至于音乐理论界“必然消亡”等论则如萤火之于日月,较之古琴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是适足以显其浅的,本不足虑。最可忧者倒是琴人自己不能神定气闲、站稳脚跟,随时代潮流而倾圮,在“大众化”中琴不复为琴而自毁长城。继承中华琴学精华、把握古琴本质内涵,化大众而非为大众所化,庶几乎可言古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