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观琴史,古琴在今日的许多状况并不是特别奇怪的。例如早在先秦就已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现实;琴曲难懂,也早已有“伯牙子期、知音难遇”的典故。一般人对琴不了解,也非今日独有,古代绘画如荣启期弹琴等壁画中就屡见有“琴器倒置”的现象。至于弹琴、听琴的人少,而喜欢筝笛琵琶者众,也是自古皆然,历代琴文中大多有此感慨。唐人诗句中就有“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白居易)及“奏罢无人听”、“纵弹人不听”以至“亦不要人听”等感叹。可见古琴在社会中就弹琴听琴的人群数量上远不及其他乐种,自古就有这样的“现状”,只是在今日社会信息便捷、传媒发达,这一对比似乎更为明显而巳。若着眼于此,以此为问题之所在,则早在晋唐时代古琴似乎就应该倡导“大众化”了。而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琴为之首,也非就“数量”而言,实是从琴之“质量”、也即琴之本质内涵着眼的。琴为“君子修养之物”、“士君子以琴书自娱”、“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可见琴巳为“士”生命之所寄并与传承文化之“书”具有同等的地位。若从数量来看,无论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即使在文人之中,古琴也从未象围棋、书法、绘画那样普及,至于在一般大众中就更是这样了。在今日社会,我们努力推广古琴,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弹奏古琴,有“共乐乐”之心,诚乃有益之事,我们当合力共勉。但若坠于“数量”的情结,而将倡导古琴“大众化”作为古琴现状最迫切问题之所在,则似乎步入误区了,由此而来的种种“改革”努力也令人存疑、有待商榷了。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就今日来看,古琴若言“发展”,“大众化”从未成为“第一义”(借用佛家名相)的问题,而真正认识古琴的本质内涵、传承并发扬古琴的文化精神,才始终是琴文化发展的正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