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故乡的回忆》是扎根于河南泥土之中,粗犷,奔放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的话,那么被称作《故乡的回忆》姐妹篇的《黄鹤归来》,却有着鲜明的传境音乐风格,古朴、典雅。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屡毁未建,令人十分遗憾,当 1980年重建黄鹤楼的消息在报上发表后,孔建华激动之情不能抑制,心潮翻滚,自咏道:“玉笛有情伴黄鹤,楼毁鹤去我奈何,欣闻复挂心飞动,卅年夙愿赋新歌”。在这种创作激情驱使下,他创作了《黄鹤归来》这首动人的笛曲。这首笛曲借鉴历史悠久的汉剧音乐为素材,揉进古老而典雅的江南丝竹,使乐曲古朴,清新,别具一格。乐曲共分四段;一,江上晨曦;以悠扬的散板长音和静中寓动的吐音,把听众带进规定的情景:晨雾笼江,东方欲晓,水鸟在江面掠过,清脆鸣叫,它唤醒了沉睡的江城。二、云绕江楼;如歌的旋律描绘出金楼,白云,蓝天与青山绿水交相生辉的美画图景,五声民族调式的交替出现,南方曲笛的吹奏风格,给人以飘逸,潇洒之感。三、万物竞秀;髓跃的小快板,活泼的切分音,二拍三拍的交替出现,增添了乐曲的活力与动感。四、黄鹤凌云,这是乐曲的高潮,它描绘了黄鹤由鸣叫、起舞、展翅以及凌空翱翔。最后又再现了金楼玉顶。这样一副美丽的画卷,既不是美术家挥毫,也不是诗人在吟诵,是孔建华用一支竹笛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一副江城金楼的美景。他为演奏好这首曲子,运用了多种吹奏技巧,如快速琵音、长音循环换气,弱音控制,以及三、四度双打音等高难度技巧。有不少同行对此曲赞不绝口说:这首曲子“意境深,处理细,技巧高”。
孔建毕生于黄河岸,长在长江边,是这称着于世界的两大巨流的丰厚乳汁哺育了这位艺术家。江河有情人有情,两情相依情意浓,孔建华不遗余力地为江河两岸的人民作出了全智全能的奉献,直至年逾花甲,还念念不忘长江黄河。他晚年的笛子协奏曲《江河情》,以其丰富的内涵,磅礴的气势,深沉的情感,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多年来欲向人们诉说的肺腑之言。它好像是孔建华5o年来耕耘于艺术长廊的叙事诗,又好似用浓重的乡音在向友人倾诉着什么?不难辨出曲中有伴随奋进的号角,有幸福的回忆,美妙的歌咏以及攀登的脚步声。尾部把乐曲推向高潮, 把全部胸臆汇入汹涌澎湃的江河之中,曲终而意未尽,思绪仍在随讧河东流奔腾。《江河情》在音乐素材的运用上作者也别具匠心,他把长江边上荆州地区跳跃活泼的民歌,与黄河南岸的曲剧唱腔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又加进笛子的各种技巧。并把梆笛、曲笛绑在一起吹奏,既表现了高亢,嚎亮,热烈奔放的梆笛特色,又发挥了深沉、抒情,浑厚,内在的曲笛功能。由于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段,所以才使得这首乐曲形式与内容,技巧与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除了他的代表作“三部曲”之外,他还创编了包括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优秀作品,如描写江南水乡如歌似画的《江汉平原风光好》。铿锵有力、热情奔放的《沸腾的工地》以及柔美抒情的《小河淌水》、《月夜》等等。
曾经有人不解的问:“孔建华头脑里怎么有那么多好旋律,一吹一个曲子”。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寻根问底。
1926年10月孔建华出生在河南省中牟县晶店村。父亲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善弹风琴,叔父善于吹笛弄箫。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予具有音乐天赋的蒙童的心灵以极大的启迪。河南省有戏剧之乡的美称,豫剧,曲剧,越凋、坠予以及民歌、民族乐器非常丰富,也非常普及,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哼。他耳濡目染,熏陶渗透,耳音特好,旋律过耳立可效仿,直到今天,他在童年听过的越调戏唱段,还是联欢会上的保留节目。他吹笛子、拉板胡、弹风琴、上台演戏无所不能,这些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这位能拉善唱的青年人毅然投奔了专业剧团,从此开始了他艺术领域的新纪元。他如虎添翼,满怀激情的钻研技艺,象海绵吸水一样的向同行们求教。湖北武汉是孔建华的第二故乡,他对湖北的民间艺术非常热爱,尤其是民间音乐,他利用剧团下乡演出的机会,孜孜不倦的访问艺人搜集民间音乐,他走遭了江汉平原、鄂西、鄂南、鄂东等广大地区。天沔花苡,东路花鼓、恩施民歌都是他创作的素材,他说:“万物离不开土壤,音乐艺术也同样需要扎根于人民之中,在群众中吸取营养”。正因为他有坚实的民族民间音乐墓础,所以创作起来得心应手。在掌握多种乐器的基础上专攻笛子,经过广泛吸收,艰苦磨炼,刻意求精,终于攀登于艺术高峰,成为杰出的笛子表演艺术家,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艺术家词典》。
在乐器改革方面他作过重大贡献。五十年代初,他在竹笛上安装了调音套管,解决了笛子随温差而变化的音准问题,现在这种笛子已被全国各大乐器厂所采用,已普及全国。另外他还自制了倍低音笛;埙和超短笛等,他还对湖北随县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篪,进行了科学的考证和复制,并使其发出悠扬的旋律。
孔建华不但是一位演奏家,也是一位作曲家、教育家。40年来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笛子演奏人材,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有些是音乐院校的教授或讲师,有的是艺术团体的演奏家。报纸上曾以《授业传道、堪称表率》为题发表了盛赞他教徒高风的文章。他在50年代撰写发表的长篇文章《笛子问答》,率先系统地综合了笛子的各种技巧,对笛子的普及、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建华虽然已65岁了,但仍孜孜不倦的著书立说,总结经验,而且有时还要应邀登台演出。从1990年开始他又在研究一项新课题,他和武汉市儿童医院,武汉市江岸区红十字会联合举办的“笛疗班”,就是让儿童吹笛治疗支气管哮喘病,经过第一疗程治疗,疗效显著,现正在发展之中。1991年3月22日老年文汇报报道:“65岁的孔建华不仅在艺苑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而且又在医苑内开拓新领域,寓医于乐,吹笛治病,他的事迹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