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闻笛曲“梅花落”有感而赋的千古绝句。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总是兴致勃勃的把玉笛与黄鹤紧紧相连。如“姐妹花”、“并蒂莲”。特别是自1985年黄鹤楼复建以来,在金楼银灯的上空朝朝暮暮都在播放着悠扬动听的中国传统音乐,其中笛曲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而著名笛子演奏家孔建华先生的演奏往往使游客倾听而止步。黄鹤楼地处中原,人杰地灵,胜景名曲交相辉映,亲临其境,探幽寻古聆听清音,真是莫大的享受。
孔建华是武汉歌舞剧院一级演奏员。著名笛子演奏家。他的名字随着他的笛声而享誉中外。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他曾多次参加中国艺术团出访过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新西兰,柬埔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魔笛”。
在艺术上他广收博纳,以中原为本,兼取各派之精华,形成了旺有委婉抒情,又有激越奔放,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流畅的音乐语言,浓厚的戏剧色彩,充沛的感情激流。所以听他的演奏能够总使人感到有血有肉,形象生动,感人至深。五十年代他把唢呐的循环换气法移植于笛,在演奏高难度的特长音时达到了“音容双绝,天衣无缝”,被香港音乐家赞为“一绝”。同时,他那落落大方的舞台风度,也使不少同行为之倾倒。
孔建华是在掌握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基础上又吸收了各派笛子技艺之长,独僻蹊径,成为中原笛派的杰出代表。
在60年的艺术生涯中,孔建华集创作、演奏,乐改、教学于一身。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笛子独奏曲。其中尤以他的代表作《故乡的回忆》、《黄鹤归来》、《江河情》最为完备。各自体现着孔建华中原笛派的不同艺术风貌。
《故乡的回忆》创作于1961年。他为一个剧本搞音乐设计,剧中人的悲欢离合,强烈的撞击着他的心弦,他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根据最热悉的豫剧音乐“抬花轿”、“慢二八”等为素材加以取舍、提炼发展而成。乐曲时而激越酣畅,时而如泣如诉,明暗对比,大起大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回忆”的复杂情感。由于他的功底扎实,加之音乐语言通俗畅晓,演奏时声情交融,听来气韵琳漓,如同心声之流淌,达到了高度的完善。使听众得到了完美的艺术享受。 1963年孔建华在香港演出《故乡的回忆》,香港报纸上说:“听了孔建华的笛子演奏像听一部交响乐一样,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此曲演出卅余年,但久演不衰,仍有强烈的舞台效果,建国卅周年被全国评为优秀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