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朗叨的历史久远,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 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音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 ,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非常相似。但它的主管已开有七个音孔,与后世竖吹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1964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出土了一件铜制葫芦,它是筚朗叨 最早的音箱。这件铜葫芦,通高16.7厘米,上端一侧有长圆形的吹口,底部有一个 不规则的扁孔(3.9厘米×3厘米)。通体饰以绳网状花纹。其底部扁孔刚好可插入一根竹制主管和两根较细副管。该墓年代约为战国初期。这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的早期铜制筚朗叨音箱实物。�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 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 声。赞哈(民间歌手)在筚或筚朗叨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 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筚朗叨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共鸣箱、音管和簧片组成(图) 。共鸣箱多用一个无腰的完整苦葫芦制作,将底部钻孔,掏去籽粒,葫芦柄端插入一根无节 的细竹管为吹口。音管用粗细不同的竹管制作,上端留节封闭,中间通透,下端敞口,多为 三管或四管,并排插入葫芦底端。每根音管的上端,在竹节以下1厘米处镶有一枚金属簧片 。簧片用铜或铜银合金制成,簧舌在簧框上刻出,呈20°锐三角形。音管上端镶簧片部分 插入葫芦内腔后,用蜂蜡封闭固定,以使音箱不漏气。中间最粗的音管为主管,管长30厘米 ~40 厘米、管径1.5厘米~2厘米,管身开有七个(前六后一)圆形按音孔,两旁的 为副 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按音孔。主管可发出一个八度的旋律音,副管只发一音。三管者, 低音副管发调式主音,中音副管发上方五度(或四度)音。四管者,有一高音副管,发高八度 主音。副管的音高,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筚朗叨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因民族不同 ,使用的筚朗叨也各不相同。
演奏时,管身竖置。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侧,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 用拇指按 背孔,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方三孔,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 下三孔,气流振动簧片并同时进入各个音管而发音,音量较小。筚朗叨因大小各异、音管长短不同而发音高 低有别。高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a�1-�#c�2,中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f�1-a� 1,低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d�1-f�1,音域均为一个八度。高音筚朗叨音色明亮、纯 净;中音筚朗叨音色柔和、圆润;低音筚朗叨音色浑厚、深沉。一般说来,主管的音色柔润 而纤秀,在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 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过去曾称它为筚朗叨。常用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颤音、吐音和上下滑音等。滑音多用以模仿赞哈歌唱,尤以上滑音应用较多。各民族使用的筚朗叨也不 同,通常傣族人民喜欢吹奏高音筚朗叨,佤、德昂、布朗等族爱吹中音筚朗叨,阿昌族则常吹低音筚朗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