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泼勒翁,与傣族筚朗叨相似。葫芦与阿昌族有着密切关系,该族古代曾有"九种蛮 夷本是一家人"的传说,讲的就是葫芦创世,阿昌族人民至今还特别爱种葫芦,并且把它做成泼勒翁随身携带,据说吹奏起来能听到祖先的"教导"。阿昌族泼勒翁,使用大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厘米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下端,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篾与主管捆扎在一起。演奏起来,声音深沉浑厚、优 美动听。
德昂族的筚朗叨,流行于临沧地区镇康县的称渥格宝,其形与傣族的筚朗叨相似,但仅有一根副管,主、副管筒音相同;流行于德宏州潞 西县三台山的称米伦,副管筒音与主管背孔音高相同,吹奏时,持续音犹如一条长长的 彩带飘在上方,使旋律特别丰满。
在西盟佤族,背板的形制与傣族的筚朗叨十分相似,但音色却较为沉闷。尤为独特的是 ,主管除开有七个按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 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下端管口堵住。
筚朗叨主要用于独奏自娱或合奏,擅长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 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传 统乐曲有《泪声调》、《哭调》、《情调》、《歌唱调》、《串门调》、《开门调》和《山 歌调》等。
筚朗叨在傣、阿昌、布朗等族中广泛流行,最为普及。在德宏州潞西、瑞丽等地,每逢赶街 (五天一次)的日子,常有民间乐手设摊出售自制的筚朗叨等乐器。筚朗叨与民族风情习俗有密切联系,青年小伙子人手一支,在恋爱时常作为传情达意之用。如果小伙子不会吹或吹不 好筚朗叨,就很难得到姑娘的爱情,所以小伙子不仅是劳动中的干将,还是吹奏筚朗叨的能 手。而姑娘们也能根据不同的曲调,分辨出自己情侣的乐声。如今,筚朗叨除是爱情乐器外 ,当人们走在路上或在田间劳动间歇时,也经常吹起筚朗叨,它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每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祖国西南边陲,在瑞丽江和大盈江畔,常常从傣家的竹楼旁、从阿昌族的村寨里,飘出一阵阵音响纤细秀丽、柔美甜润、曲调委婉动听的乐声,这是年轻小伙子们在邀请心爱的姑娘出来谈情,他们吹奏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民间乐器--筚朗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