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张”,辞海上的解释为:弓上弦。张与“驰”相对,有伸展、扩大、开放的意思。所谓“张力”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那什么是歌唱的张力呢?
歌唱的张力指的是声音的控制能力,良好的张力能使声音伸缩自如,强弱处理得当,使声音听起来游刃有余;良好的张力能使我们的共鸣腔体充分打开,使声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张”与“驰”是相对的,先驰后张。驰就是松弛,只有很好地放松才能获得更大的张力。舞蹈中讲究一个“范儿”,它其实是下一个动作之前的准备,这个“范儿”起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动作的柔韧与否。歌唱中的“驰”,就是“张”前的准备,就是“范儿”。(个人见解)说张力不能不说对抗,张力也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的,对抗是呼吸道与横膈膜相对应的支点。没有对抗的张力再大也无济于事,它表现在声音没有方向性,不集中,没力度,所以我要在这里引用杨小勇先生的话“对抗和张力在演唱中至关重要,它会使声音更有密度和质感,加上头腔,就有了漂亮的色彩。张力使声音有弹性,对抗使声音有力度,这都是靠调节气息得到的。”
对整身歌唱来说,张力就显得更重要了。它不是说到了某一个音高才去加大张力,而是始终都在张力之中。就像辞海上的解释一样,好像是弓上的弦,这个弦是靠拉力作用的。我常把身体比喻为一付弓箭,当弓(张力)拉开之后,箭(声音)就会有力的射出去。张开时仿佛凌空展翅,这时全身可以作为共鸣器官的腔体都充分打开了,声音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由于张弛有度,控制起来就有很大的余地,声音就会充满弹性,从而可以避免因身体的僵硬、各部分较劲而造成的声音发直、不灵活,甚至音准偏高或偏低等问题。我们还可以借用情感上的动作来加强这个动作,比如想象面对无边的草原、广阔的海洋,或是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群山,这时的身体状态就应该是很有张力的。张力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的,对抗当然是指呼吸的对抗。在呼吸上我比较赞同“呼吸机能都是一种表情反射”的说法,为什么人在激动时的声音和平时不同?甚至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会发出十分响亮的声音?“思想与感情的冲动总有助于激励恰当的嗓音冲动,正确的呼吸协调就这样自动地发挥作用。” “为正确地发音而呼吸,你就正确地呼吸了,呼吸将会自我照顾。”这样的呼吸状态会让我们总是感觉到张力,在各个音区都是如此。张力在力学上应该是一个反作用力,始终是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运动着,使我们在唱低音的时候不会失去头声,在唱高音的时候不会失去气息的支持。张力与呼吸的密切关系让气息成为运动的状态——气势,说气势会给人一种动感,它是多种动作的结合,同样也符合呼吸的表情反射,这时的呼吸状态和人的生理反应就达成平衡,在歌唱中运用起来就会更加自如。当然,要正确的体会到张力,做到喉部和胸部的连接也是必要的环节——也就是在声音通道中的反方向运动,以横膈膜为支点向两头扩张。体会张力并不难,难的是要使这种动作成为习惯,这也是声乐练习的秘诀:使不习惯的东西成为习惯,就会完成自然——不自然——自然的过程,进入歌唱的自由王国。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