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许多美声爱好者在接触、学习和研究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不解、疑虑和彷徨,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美声唱法,进行一下探讨、讨论和交流。
一般而言认为美声唱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怀疑。但是,除此以外,假如从另类的角度看我觉得美声唱法其实是一门“弄虚作假”的学问,也就是说是一门“造假”的技术。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想,如果你真正靠自然状态能唱出那么美妙的声音吗?显然不能。所以呢,你需要寻找一位导师帮助你去“做”,做出一种符合“规范”的声音,那么就学有所成了。至于“规范”问题此处暂不讨论,只能先简单说一句,它是一个公认的或者说接近公认的所谓“标准”而已。而且这个“标准”随时代的发展也会同步发生变化。
先说“呼吸”问题。自然的呼吸状态一般难以满足歌唱的需要,但是呼吸的机制却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只不过应当去加强它而已。在正常的呼吸机制下,我们需要加强肺活量,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动用普通的力量就能吸入比平时多得多的气息,根据歌唱需要有时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入大量的气息以供唱高音、顿音、强音和长句之用。当这些动作变成一种没有负担的下意识,专家们称它为“自然”!这种提法最易产生误会!因为这种“自然”是一种更高级层面的自然,也就是说是一种自由王国。但它的前提是必须经过艰辛的必然王国——反复的训练、反省和理解掌握。
如果你的录音让我们听成是一种符合“规范”的的声音,那么恭喜你,你弄假成真了。你成功了。因为帕瓦洛蒂和弗莱妮的自然说话和歌唱状态的声音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关键是声音是否符合了“规范”!
再说“规范”问题。注意,“规范”是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点就无从谈起。如果某人不在用“美声”的方法来歌唱,我们就不好评价他(她)的歌唱风格。为什么?因为我们当然要避免别人在唱地方戏剧或别的什么唱法的时候去评论其“美声”唱法的风格!文字及其咬字是首要问题,意德法文和中文等等发音不准咬字不清就已经丧失了评价基础。咏叹调、西方中世纪艺术歌曲和拿波里民歌需要提倡原文演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文歌词以及诸如十四行诗和普希金的诗句等等与中国的诗词曲赋同样具有韵律美,并且作曲家会按照词义、元音子音、开口音闭口音和曲目情感需要等等因素来谱写音符和旋律!
“规范”如何寻求?我以为用一根音棒形容的话那就是:核心是饱满坚实的基音,底部是气息在横膈膜支持下的根音,顶部是辉煌的头声,音棒的上下四周全是金属泛音缭绕,连绵不断,向前方扩散……。同时音棒的力量感和强度感都是显著的。这是我心目中狭义的美声的理念。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