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读到了下面一段文字:“JOHAN SUNDBERG 对美声歌唱家的演唱,用X光作过透射研究。他发现:喉结稳定在较低的位置时,真声带上方的假声带会调节为近似小管的形状,其长度约为歌唱通道(VOCAL TRACT)的六分之一,小管的横切面积也约为歌唱通道横切面积的六分之一。将这两种关系代入他的数学模型,可得到所谓的“歌唱共振峰”的频率在2500到3000赫兹之间。正是这种共振的作用,把歌声在高频区放大,穿越庞大的交响乐队(交响乐队最强的音响在500赫兹左右,超过500赫兹,频率越高,音响越弱。),清楚地送到听众耳里。”
这使我想到了林俊卿教授的调节咽管的训练方法,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控制气息的呼出量,使气息具有更强的压力,推举声音至头腔,使其产生高位置的共鸣。但使我产生疑问的是,控制气息的伐门明摆在那里,为何还要去寻找那个也许并不存在的伐门?这是否有点象我们在水龙头的前端接段软管,不用水龙头控制流量而采用手指捏住软管控制流量呢。尽管如此,以上的两种说法都足以说明此伐门的重要性。对我而言也就足够了。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