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的概念确实很容易让人们真正的“关闭”,或者说真正理解成把某个部位关起来,自从“关闭”这个词儿发明以来,有多少求学者为了解决高音去“关”。
声乐的概念真是很抽象,你讲“关闭”,他讲“掩盖”。初学者往往不知所云。
有的认为关闭和掩盖是一回事儿,可学生理解起来就南辕北辙了。按关闭去理解可能会真关闭某个部位,声音真关住了,也憋住了,出不来了。按掩盖去理解,声音真掩盖了,也空了,也闷了。
就是歌唱大师们也在使用着不同的方法去唱高音,克劳斯大师不讲关闭,不讲掩盖,照样能唱好高音。帕瓦罗蒂则运用了压缩声音去换声的方法解决了高音。程志先生则认为高音是不自觉的长出来的,是在正确声音位置的基础上漫漫的唱出来的。周小燕先生也使传统的换声教学,形象的称之为过桥,漫漫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过桥。潘乃贤先生则认为唱好高音非用关闭长法不可,而他对关闭的理解又不同于传统的关闭,他认为关闭的是声带,不是声音。
如此种种,声乐阵地一片混乱,声乐学习好比是爬高山,大师们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鸟瞰美好的自然风光,山下的莘莘学子们争先恐后的爬山,这个大师说,你从这儿爬。那个大师说你从那爬。另一个大师却说你必须从我这儿爬才能爬上高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学子们有一部分爬了上来,而且是从不同的途径爬上来了,而有一部分却只能空叹:声乐之山难于攀爬,难于上青天。
1、音高了,人自然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这会造成一部分肌肉的紧张状态,适度的紧张时有好处的,就是随着音越高,紧张度也会相应增加,具体的紧张度是多少,恰恰是声乐的难点。肌肉的紧张直接会形成一定的动作,这就会自然形成关闭状态。但如果过于紧张或者故意去练习紧张的动作,就会失去关闭的效果,但也有人可以练习的与应有的关闭状态接近,但真的很难。
2、越高音越要求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的提高会引发肌肉的紧张(兴奋),也会造成关闭的状态。
我觉得无论用什么方法唱,只要到一定的音高,为了保证声音的稳定性,腔体必然会产生关闭的动作,最后的对错要看动作是否平衡和合理。
另外共鸣的问题:
不是我们主动的找共鸣和腔体,而是准备好腔体的放松状态,准备好声音的自然状态,共鸣自然会产生。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