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Wu :一个歌者,在发出一个声音的时候,不论他是在唱低音或中音或高音,如果缺乏足够的气息供应与支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的话,声音必然无法达到应有及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无法将声音唱响亮出来,无法让声音远递,也因此而影响了音量,致使音量无法如预期的具有伸缩自如的控制弹性。 怎麽说呢,。。。。” 吸呼 ” 方法不对(我是习惯说成是吸呼,而不说成呼吸,因为是有了吸气之後才有呼气),吸呼肌肉群不正确的较劲,除了会造成腹部周围的肌肉机能做白工之外,更容易造成气息上所谓的憋气效应,一憋气下来,气息无法做流动,停滞在肺部里面,。。。此时,既使用尽全身的力气使劲的做腹肌用力抵抗造成所谓的对抗作用,也是白做工,只见歌者使力使得满脸通红,可声音还是憋著唱出来,这种弊习不单是初学声乐的人容易犯这种毛病,多的是学习声乐一、二十年的人也犯这种毛病,。。。。。。!!
至於改进方法,只有习得正确的吸呼使用方法,正确的运用膈膜的机能,才能做到一种最为自然与最有效应的吸呼运用。歌声与音量基本上都是来自於吸与呼的巧妙运用,想学会轻松自然的歌唱,必定在吸呼的做工方面,做到有绝对性的掌控为止。也可以说,一个歌者,如果能掌控吸呼的技术,也就等於掌控了所有声乐技术的一大半,所谓歌唱即呼吸的意义即在此。。。。。
再过来说到共鸣与音量的关系,正确的共鸣位置,我这老生常谈的说过,声音的位置就在很高处的眉眼之间,有人说是眉心,正确的说法,我认为应该是在前头顶的地方,这个地方也是在唱高音的时候,高音的最佳去处,在中国流传说声音要往後靠在鼻咽腔的地方做集中与共鸣,恰恰这地方,正好是所有头部的腔体共鸣区最软弱的区域,说成最软弱的意思,就是鼻咽腔附近的组织皆是软骨与鼻咽部位这些软性组织,声音如果集中在这个区域,必然会造成闷塞、无力 、诲暗。。。仅集中在此区的声音的共鸣是拓展歌唱音量的大敌,很容易造成歌声音量控制上的一个别扭的窒碍,歌者如果让声音停滞在此以获得共鸣的话,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声音上面的伤害,声音越唱越诲暗,无法响亮,。。。。。只有把声音唱在前头顶(眉心、眼眉,Whatever......) 去取得头腔的共鸣,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我再归纳一下你问的问题, 正确的吸呼方法与正确的共鸣位置,绝对是决定声音好坏与音量强弱控制的根本条件
Tenore:这篇文章是Martin Wu先生来论坛以来少有的系统论述声乐观念和方法的帖子。先生积30年美声唱法学习和实践之经验,并在意大利先后师从三位著名的声乐大师,写出此文对声乐爱好者极具指导意义。
先生曾谈到过本栏目主流意识的问题,我以为这是个现代声乐观念与传统观念和方法之争。Wu先生主要从声乐观念入手,enze先生从具体方法入手,二者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形成美声论坛的一大特色。
我作为意大利美声声乐观念和方法的受益者和实践者,此处要重点谈谈国内声乐学习者遵循陈旧、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形成的一些误区。对里面所举之例绝不针对个人,尽量做到客观。
呼吸的方法在意大利和西方国家正是以横膈膜作为主要调节机能得到重视的,这在生理解剖学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国内教学上的呼吸观念一个是讲丹田,一个是干脆不讲,只去做自然呼吸或者是讲不明白。Wu先生对一些错误呼吸状态描述的很形象,大家都在谈对抗,而传统意义上的对抗是腹部较劲,造成憋气、脸红。对抗是个物理现象,正确的对抗应该得到平衡,腹部用力过重恰恰打破了平衡,是学习者最爱出的毛病。呼吸的方法不能正确掌握歌唱便无从谈起,这似乎应算做歌唱艺术的“绝对的真理”。 对与呼吸或吸呼
的概念与应用enze先生有很多帖子在不厌其烦地论述, 这些看似老生常谈,其实很有必要。
头声现在是个非常时髦的名词,最近论坛里常见到初学者在大谈特谈,民族栏目谈头声、通俗栏目谈头声、合唱栏目谈头声、教师交流栏目谈头声,就连我家隔壁的街道主任也谈头声。:)Wu先生在文章中谈共鸣的位置,那个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没有引起重视也许根本体味不到。一般的说法,声音到了眉心好象就可以满足了,就有了头腔共鸣。这有什么难的吗?随便一个唱大戏的都可以做到。一般的声乐学生每天去练哼鸣,“伊,伊,伊~~~~”,“巫,巫,巫~~~~”的都可找到眉心,不过那充其量是通了鼻腔而接近了眉心;高级一些的在此基础上贴着咽壁做嗓子,从脑后甩高音,那也算发出了一种头腔共鸣;再有的就是一些旁门左道的高音共鸣解决办法。而意大利美声意义上的头声绝非这种效果,它正如先生所说,是在前头顶的地方。我以前的几个有限的帖子里曾简短引用enze先生的话描述头声也正是这个位置,声音从脑盖下压,遍及整个脑门当然要包括眉心;singer女士谈头声的帖子里也有这样的论述,她所强调的也是要有正确的共鸣位置。
这种头声的效果是真正结实的、有穿透力、有金属声的。Wu先生的头声自不必说,论坛里我只听到两位能发出这等头声。前几天有朋友发帖问找头腔脑袋发晕的问题,我的回答并不完备。我现在想说找对了也可能要晕一下,但那种晕并非气息不对、共鸣位置不对造成的,它是由于头声效果太剧烈,一时把自己震晕的,很快适应不会影响歌唱。
我以上是讲中国传统与意大利学派在声乐观念和方法上的一些差异。国内受传统势力影响的老师也好,学习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同仁也好从感情上也许无法接受,但有一个哲学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和盛产世界级男女歌唱家的国度在意大利,学美声不学意大利难道还要学其他什么唱法吗?欧洲和美国有不少洋人喜爱中国京剧的,不能想象他们要学地道是按照自己的洋唱法去研究的。所以我认为学习和研究美声唱法要从意大利的观念和方法去突破,若去以中国戏曲、民歌的套路去研究意大利美声只能越走越偏,除非认定要走中国美声的路。真那样的话,我们对以后世界上出了美国京剧、意大利京剧也要持宽容态度了。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