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区是客观存在的,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声带的全振)和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机能存在,恰恰是这两个因素适度的、巧妙的混合,我们才获得了宽广的音域,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语言所需要的范围。真假声混合的程度,是随音高的变化而变化的。音越高,假声的成分就越多,头腔共鸣就越丰富;反之,往低去则真声就越多,胸腔共鸣的成分也就越多。 然而,不是整个歌唱音域中所有的音高都易于得到应有的真假声平衡的。较高的音假声成分多,较低的音真声成分多,这是容易做到的。但从低到高之间的那段过度音区是难于掌握的,原因是这段音域中的每个音真假成分在混合上的变化非常大,因此只有找到合适的比例时,才能使音区统一。这一点是初学者所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须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耐心来雕琢的。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换声区问题。 当然,在声区问题上的说法很多,有人说有一个声区,有人说有两个声区,有人说有三个……因为真假声的比例从低到高的每个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把把每个音都称做一个声区也未尝不可。问题在于必须承认这客观存在的变化,看到真假声的混合在每个音高上都在进行着适当的调整,正因为由于这样的调整,才构成了声音从低到高的一致。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正如前面说过的,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
有人问我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界限是什么?怎样训练?我想可以从唱法训练和共鸣的不同这两方面来区分。第一,唱法的训练:如果全面地考虑世界艺术歌唱,这唱法上的区别,是指唱法本身嗓子的力量及其真假声的比例是什么状态,要混合到什么程度,是以真声为主还是以假声为主。第二,共鸣的不同:美声唱法是全共鸣,有些唱法只用部分共鸣,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高,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低,共鸣腔体的运用,用上部、用下部、用中间,这是区别唱法的几个方面。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同时出现。有的唱法共鸣用得比较暗。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