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学生,唱起歌来,每个字,每个声音都不在一个位置上。这个
字放出来了,那个字又吃进去了。连贯性根本谈不上。其实我们的面颊或者说面罩部位就是一面锣,每个字和声音都应该在这个部位敲响。声音的色彩也就靠这面锣。锣不响了,色彩从哪来?
我当年的一个老师就告诉我,面部好比是一扇门,你打开门,让声音充分跑出来,绝不能把门关上。所以我自己感觉是让声音都在锣上震动起来,一旦震不响了,那肯定是出问题了。前两天我校迎接教学评估,一个在全国歌手大奖赛上参加过比赛的学生(现已毕业)唱了一首《举杯吧朋友》,他就是这个问题,比如在唱“举杯”两个字时,声音是放出来的,因为这两个字不容易靠后,这样唱起来也自然,声音也有色彩。等唱“吧”时就很明显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因为他去往后面找去了,已经脱离了原来的位置,声音马上就闷了。
其实把每个字或声音都尽力在同一个位置上唱响,问题也就解决了,把每个字或声音都象串珠子似的串在面颊的锣上,声音也就统一了。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