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方法应讲究科学; 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就是自然规则,背离了自然规则就是逆,遵循了自然规则就是顺,也就是说科学的东西一定是具有依据的自然准则。 声乐技术的科学性也同样取决于是否合乎自然规则,例如;声乐技术的关键部分是气息的运用,而气息运用所面临的困难并不是呼吸本身,人的呼吸本身是自然的,它与歌唱的区别在于;自然的呼吸仅仅是提供我们日常交流和生活所用,而歌唱呼吸是在这一基础上强度和力度的运用,强度和力度在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那么我们的误区究竟在那里呢?就是在气息的运用上,在学习声乐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利用肌肉的力量来推动气息,这是第一个误区。在处理呼吸时总是把气息的根基放在下腹或腰上。(因为横嗝膜的准确呼吸位置不在两肋,而在肺部下面中间的哪个地方)这是第二个误区。歌唱中的咬字应保持自然处理也就是嘴巴咬字,不能用后咽来咬,后咽是提供共鸣的地方,且后咽咬字会使吐字含混不清。这是第三个误区。声乐方法很容易被意念和感觉所蒙蔽,如;当肺部充满气时,腹部和后腰会自然的膨胀,但并不能说明气就在腹部和后腰,而是由于横嗝膜的作用使它扩张。再如;喉结;喉结的位置很明显,用手就可以摸得着,那里就是声音的发源区,“喉门”就在喉结里,人的呼吸必要通过喉结,气息和声音的协调就是横嗝膜和“喉门”的自然结合,因为一个是气息的发源区一个是声音的发源区。这两个位置都在同一个通道区内,所以很容易掌握,而咽部的共鸣对于成人来说较易获得,但要用咽部来结合呼吸就很困难了,这是第四个误区。我研究了我们以前所用的方法,最终得出了这一结论。(希望指正)
LANGZIFEI的报告今天才认真看,实际上“半声”训练最好是放在“全声”之后,否则会给以后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一开始用“全声”来训练几乎不大可能出现憋气现象。声乐学习应以自然为基础,但每个学生一开始是无法获得自然感觉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许多老师都会给学生讲,歌唱如何如何自然,都会讲;婴儿哭啼就是最自然,可一旦上课全然不是那回事,譬如;歌唱应围绕呼吸和呼吸控制来训练,自然状态更应以气息为基础,可大多数老师一上来就是共鸣、位置,这肌肉,那使劲。等几年过后,回过头来还要重新调整呼吸状态,因为,无论是共鸣,还是位置,都是通过呼吸而获得的,并不是呼吸要通过共鸣和位置来解决,因为人的呼吸状态本身就具备自然性质,它的可塑性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一旦将呼吸和共鸣颠倒的话,肯定是要走很长的一段不必要的路。比如;打开喉咙,如果讲的不具体,不到位,不能针对主题,那喉音一定很重------,而真正的全声(真声)却是通过“喉门”来解决的,而“喉门”也是贯通我们呼吸的关键位置。跟喉咙是两个概念,还有哼鸣、闻花、丹田这都跟“全声”没有直接联系,只是间接行为,都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憋气”这个词并不是声乐学习者发明的,生活中有很多如此之行为,总是令承受者头疼不已。那么歌唱者的“憋气”准确的讲是人为的,这来源于歌唱者不能明确呼吸的原则。那么什么是呼吸的原则呢?实际上就是一个吸一个呼,在歌唱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呼和吸的协调关系,势必导致如“憋气”胸闷“声音不稳定,高音吃力等情况。譬如;只知道深吸气,却不知道气吸深了该如何向上用。有时把气吸进去了,却不知道如何来稳定它,唱高音只知道腹部下面装满气却不知道上面该如何跟下面协调。
我们讲呼吸,首先要明白,生活中的呼吸和歌唱中的呼吸的区别在那里,我们平时的呼吸仅仅是一种换气行为,因为人体本身就有气,我们只是将肺部原有的气换出来再重新补充,实际上还是保持了肺部原有的那些气。而歌唱中的呼吸,是在本来气息基础上的补充和增加,歌唱中随着音高的增加,气息也随着增强,这必须首先具备气息的储备(还有一个气息应该储备在那里的问题,准确的讲是肺部)。而我们唱高音,却是力量的增强,为什么?因为气息不够,必然要较劲,这和气息的增强是两个概念。气息的储备少,歌唱的音量就会小而且弱,气息的支持不足,必然会用腹部下面的力量来推动。
所以歌唱的呼吸是建立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做到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可以想象如果仅仅做到自然呼吸,歌唱中势必会出现两种情况;一、腹部、丹田下面用力推动,这样后腰会很累,高声区的稳定就会造成很大的难题。二、把喉部和咽部做出来,使人为的形成一个共鸣空间。这样的声音空洞且机械。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气息的强度来支撑。这需要掌握呼和吸的控制能力。
其实,声乐教学确实有一个捷径,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给学生确定通道区的真实感觉,将鼻、口、喉、胸的呼吸通道连成一体,第二步就是如何稳定通道区,使之形成自然状态,第三步在通道区的基础上进行呼吸和吐字的协调训练,几个步骤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其中麻烦的,就是如何在歌唱中稳定气息,因为,单纯的呼吸状态容易做到,可一旦进入歌唱中,其中的咬字和换气就会打乱原有的呼吸状态。做为老师就必须在这个问题上给学生下工夫。高音的处理是建立在能否上下贯通,能否将气息稳定在容易控制的位置上。
singer:enze老师说的这几个误区其实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比如咽部咬字.好的声音会产生好的咽部共鸣,有些人尤其是初学者会觉得这是声音的发源地,在这个部位花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咬字,但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应该是进入了误区.
不过我想请教一下,所谓用咽部做字的方法是传统的教法,我倒是听见过用这种方法发出清晰咬字的例子,那到底是一种错觉呢?还是做的好的话也可以说出清晰的字呢?enze老师可以解释一下吗?谢谢!
enze:如果学生在开始阶段就要用后咽来咬字,势必给呼吸的通畅带来困难,使本来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歌唱家只所以后来的咬字变的清晰了,那是经过了长期的摸索,同时也是在呼吸上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最终得到解决。但其中的艰辛相当的苦涩,如果在开始阶段就很好的掌握自然声区的咬字和呼吸的协调,也就不必花那么长,那么辛苦的里程了。
谈后咽咬字所带来的问题;后咽这个位置就在软鄂那个地方,我们咽口水的时候能感觉到舌头会自觉的贴向咽壁,由于这个位置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咽口水时能感觉舌头后面是空的)所以也是重要的共鸣空间,但我们自然的咬字基本上是唇、齿、舌用的多,喉、咽、鼻是为咬字的声音提供共鸣的,并不能用来咬字。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咬字也要用咽部的话,那声音听起来就不自然了。
以上所说的是自然的咬字状态,而歌唱的咬字呢?无疑应以自然为基础。然而在学习声乐的开始阶段大部分学生为了追求共鸣效果,一味的靠后,自以为如此就能使共鸣产生,其实不然。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当我们放弃唇、齿、舌而用后咽来说话,你会感到脖子的肌肉群是紧张的,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你会感到喉部很不舒服,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转而呼吸也变的紧张了。就是说后咽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共鸣空间,但仅仅是给声音提供共鸣而已,而不能用来咬字。如果从歌唱的角度来讲,用后咽咬字将会给呼吸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如;腹部紧张,僵硬。气息始终不能吸的充分。尤其不利于高音的解决。这样形成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将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呼吸和放松问题。(此文仅谈后咽咬字问题,并非歌唱的整体状态)
singer:enze老师:
我在体会您说的后咽问题,是否可以说在后咽打开的状态下,利用唇齿舌来咬字?这种打开当然不是“撑”或“压”,自然的打开,在歌唱时产生的共鸣让我们误以为字也在这个区域?那字的统一您是怎样做的呢?可以说一下这几方面的观点吗?谢谢!
enze:你说的对呀!后咽须在放松的前提下打开且应通向头腔,其实后咽的共鸣是不可放弃的必要加以充分利用。咬字;唇、齿、舌,共鸣;鼻、咽、喉、胸,呼吸;横嗝膜。
梦竹:enze 对咽部咬字的论述,不客气的说,大有想当然,实未了解咬字的机理。我们知道,毋音的形成在于泛音的频率,在日常讲话中,泛音频率很大程度由口腔控制,而这种控制是粗糙的。在歌唱时,要取得更纯净的毋音,就必须在咽管形成毋音,由咽管控制泛音形成,这绝不是挤压咽腔、相反倒是充分利用咽腔的共鸣的结果。我见过小部分人在生活语言中也用咽部咬音,讲话的声音很动听。
enze:当你对一件事情产生怀疑时,一定要先去证实。生活中的现象很多,但并不能说明那就是正确的,如果听一听意大利伟大的歌唱家的咬字,你就会感到我们的发音有很多是不正确的,应该得到纠正。
实际上生活中我们的咬字是前后都用的,都在前或都在后皆是片面的,字头在前,字尾在后,这样不是前后都可以利用吗?为什么非要全跑到后面去咬字呢?
sqchen666: singer是个很聪明、会动脑筋的女孩,其实歌唱就是绝对的兴奋、相对的放松和积极地控制的过程。
1、歌唱者的整个身体、感情乃至灵魂都要绝对的兴奋,如喉咙、口咽、鼻咽、唇齿、牙关、下巴等都要稳定地充分打开,一旦发声后,这些部位不能向内用力,而应做到向外有控制地、柔和地扩张,特别是上腭和下腭要分开,下巴微向胸前贴,上腭要抬起向前,感觉要把声音努力地送到最远方。2、歌唱的呼吸要积极有度(既不松垮,又不僵硬)地控制,要用有控制的柔和的气息支持歌唱;吸气不可太满,一般八成就足够了,歌唱发声时的呼气状态应是将腰带柔和地向外牵住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的有些声乐老师常讲的,用上十足的腰部力量,把腰带涨得满满的,硬硬的,更不是瘪着肚子往里挤、憋气息。用气是只能用到六成,不可用完甚至用得憋气。所以一定要锻炼合唱队员兴奋积极、柔和舒展、均匀自然的控制气息的能力。那么,身体的其它部位在绝对兴奋的前提下,则要相对的松弛,让歌声高位自然地随心灵流淌。
至于咬字的问题,我以为你的理解基本是对的,其实,所有元音(a、e、i、o、u及复合元音)应该是在咽管的上部—头腔高位形成的,在喉咙和咽部积极打开(而不是撑大)的前提下,将字通过上腭高位向前送出去的。特别记住,发声咬字时,如果撑大了喉咙,就会把字拽到喉咙里,产生喉音;如果不能把声音通过高位送出去,声音就会发闷,失去光泽;如果咬字部位偏低,咬在了口咽或喉咽,就会出现喉咙挤卡现象;如果咬字没有在咽管内形成,就说明喉咙和咽管没有充分打开,声音就会发直,出现白声,所以说,咬字一定要在咽管的上部—头腔高位形成,在喉咙和咽部充分打开(而不是撑大)的前提下,将字通过上腭高位,从面罩两眉间清晰地送出去。
其实,以上的问题非常专业,可以做大论文,几句话难以概全,且各人的感受不一样,以后有时间我们大家可以继续探讨!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