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唱训练中,核心问题我觉得是“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有的学生喉咙打开了,而声音也打开了,听起来声音空,这就是声音没有“集中”的表现。还有的学生声音很白,唱歌又紧,这是“喉咙没有打开”的表现。一般会出现这两种情况,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在实际训练中,一般情况下,不会都同时做到“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因为一心不能二用,这个道理应该很简单。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到底从哪一步开始训练?
我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先从“集中声音”开始训练比较好一些,在声音能集中的情况下,逐步打开喉咙,这样就不会有后遗症,好多学生就是先从“打开喉咙”开始,结果是声音越唱越空,等发现以后,再反过头来去“集中声音”,就比较困难了。声带的技能越锻炼越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一开始学习声乐,就要去刻意锻炼自己的声带,去加强它的功能。
在开始训练“声音集中时”,免不了声音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尽量在开始阶段,只要声音不是很逼紧,再配合一定的气息支持就可以。训练一段时间后,在“声音能集中”的基础上,逐步打开喉咙。但是在打开喉咙的训练中,又免不了声音会不是十分集中,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声乐训练的中心就是“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它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喉咙又要打开,声音又要集中。在训练中,就有必要“反复交替训练”,逐步达到即打开了喉咙,又集中了声音。
想一嘴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声乐训练也一样,我们就是在反反复复的交替训练中,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所以声乐训练的阶段性很重要,我们要清楚目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集中声音?还是打开喉咙?往往是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想一嘴吃个胖子,想马上做到即打开了喉咙,又集中了声音。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出问题。
所以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明白自己的具体情况,缺哪补哪,对症下药。
在多年的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中,接触过许多练声曲,但有一种我却“情有独钟”。她帮我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解决我声音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我的“喉嗓按摩师”,使我得以每天都有一个较佳的歌唱状态。即使在一些演唱的繁忙“季节”,也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她就是“气泡音”。
那么,什么是“气泡音”呢?
早上,我们懒散地平躺在床上,做打哈欠状,从高到低发“啊”这个音,当发音到最低音区时,就会听到声音如一串气泡冒出来。随着气息的调节,气泡可大可小,可稀疏可密集,有点象青蛙的鸣叫,又象摩托车的引擎声。这就是我说的“气泡音”。看似简单,但对声音却有很神奇的作用。
“气泡音”是人的真声的最低音,是气和声结合的产物,气息过大和过小反而发不出“气泡音”。我在演唱中,尤其在中高声区,当声音出现“挤、卡、白”或者“气太浅、憋气”等毛病时,我就停下来,先发几声“气泡音”,然后上下对照练习,用“气泡音”的感觉去唱中高声区,效果不错。
发“气泡音”时,人的面部肌肉是放松的,略呈微笑状,喉咙不会卡紧,喉头会自然下移,鼻咽腔开放,舌头平放在口腔。这些状态正是良好歌唱所要求的状态。
在练习“气泡音”时,能感觉到她是贴着开放的鼻咽腔壁上行至眉宇之间发出的。用这种感觉结合母音练习,带出来的母音一定是集中的、明亮的和高位置的声音!
每天早晨醒来,我总是先练一刻钟“气泡音”再起床。这样做能使声带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同时接受“气泡按摩”。这样做,不但解除了声带疲劳,更重要的是能医治一些常见的喉科疾病。如:声带水肿、咽部发炎等。因此,这种练习有益于所有语言工作者。
天外飞仙:声带是压缩的,始终感觉用声带的最前端去唱????
我怎么样才能感觉到声带是压缩的呢??我怎么做才能感觉到我的声音是唱在声带的最前端了呢??? 声带的最前端在什么部位呢?????????
yushizhi:你问的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声带的调节也确实不容易。声带压缩听起来很玄。其实并不玄,因为声带的形状很像人的嘴唇,只要看到吹小号或吹笛子的人怎样吹奏这些乐器时的口唇形状,就不难理解声带在歌唱时的状态,就已经变得很形象化了。
一般来说,练习Hm比较容易捕捉声带前端的感觉,当Hm练到极限时,也如同人们吹小号到了一定高度时,嘴唇的收缩必须有意识加强(声带的压缩也是更向前),可能伴随的感觉是“窒息感”,不要怕,坚持练的话,就闯过去了。
总体感觉不要把声音唱在声带的后端,应该是前端,音越高,声音越在声带的前端。
不知这样说你能否明白?
天外飞仙:我看了半天嘴唇,也没明白到底是个啥样的!我本自己也吹过笛子,观察了自己的嘴唇半天,感觉就是往一块儿一努,嘴里再发母音,但这不是成了哼呜了吗??
感觉没理解!
yushizhi:这样说吧:声带的形状是一个水平的三角形,“尖”在前面,压缩声带就是往“尖”这个方向进行,让三角形的后半部分停止振动,让“尖端”来振动,就是用声带的“最前端”演唱,“关闭”的真正含义就是“水平压缩尖端”成“点”到极限,然后继续“水平压缩”(一定要水平压缩),闯过这个关,就是高声区。
所以说,头声是声带“压缩成点”的结果。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