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shizhi:说心里话,我开始学声乐时,放下喉头特别困难。一开始也是按老师的要求:打哈欠。哈欠也打了,可是一开始唱就又上去了,而且下巴特别紧张,当时真是苦恼。后来看书上说:要把下巴掉下来,挂钩要开。于是就用这个办法,结果还是不很理想,感觉还是僵硬。后来老师又说把声音放下来,感觉嘴巴在下面。于是就去找体会。
可以这么说,就是这么反反复复的去练习,慢慢的有了点儿体会,喉头慢慢的也就放下来了。到现在我最深的体会是:在深吸气的情况下把下巴的肌肉和喉头一起放下来,如果下巴的肌肉放不下来,喉头肯定是放不下来的。也就是说放下喉头是整体的配合,以前我是单一的追求放下喉头,结果走了好多弯路,等真正放下来以后,才明白喉头放下来的感觉。
我是在艰苦的练习中,在有时间保证的情况下,才把喉头放下来了,也就是松开了喉咙。可是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如何快速有效地放下喉头,却成了难题,虽然我的感觉是这样,可是对有些学生却不起作用,难道也让学生像我一样经过漫长的练习才能放下喉头吗?有的学生虽然当时放下来了,可是演唱时就又提上去了。于是又从呼吸开始,给学生讲整体配合,有的学生能做到,而有的学生就做不到,真是很难办。
声乐的学习难道就真的那么难吗?难道就没有快速有效的方法?希望朋友们都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Tenore:喉头放不下来还是用气的问题。原来这里有位先生说喉头与气息没关系我断然不能同意。横膈膜不能进行有效控制,不能舒缓,就容易牵连喉头,气一乱喉头必然跟着动,造成的结果就是声音的挤、卡、。论文区有篇文章,是666合唱指挥写的,他的体会是男高音喉头问题可以练男中音去解决,我和他有争议。这是singer老师的楼帖,enze老师也参与了讨论 -- 正好是喉头问题。
langzifei:喉门的放松 和 舌头的放松是根本,喉头稳定或下沉趋是之后的必然表象。而喉门的放松,舌头的放松能够做到,可以想见呼吸通道的通畅,和横膈膜的积极放松是何其重要呀。另外,压喉咙和憋气躲避声带的长时间磨练,也可以达到这个喉头下降的表象,但,声音效果可想而知,并且付出的体力和气力可想而知。
到底是为了这些逐项表象,而去磨砺效果,还是洞悉并且体味了真正的原理后,去抓生命和呼吸的本质?把持后者之后,各项表象,想不正常都难呢。
关于喉头问题,我曾经苦练过2年。按照传统美声的要求,确实可以满足他们的说法。可声音呢 ?气息呢?代价呢?该糊涂的继续糊涂,甚至一些正确的方向,被我背道而驰而久久不知。
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我如缘接触并学习自然的开放唱法之后心得。就本质看,很多事情都单纯而简单,科学而极具规律性。我看了恩泽论坛里边关于 喉头的问题,有些老师从本质和科学上讲的非常清晰、简单,也使我受益不浅。
风舞:其实我觉得很多学声乐的人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身体紧张”的问题,现在的一些声乐书籍和有些老师在刚教学生唱歌时就把歌唱讲的神乎其神,要求横膈膜怎样,呼吸怎样,喉头怎样,这块肌肉怎样,那块肌肉怎样,造成他们太把“歌唱”当做一门技术,觉得没掌握好的技巧就唱不好,结果一开口唱,全身就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注意力全集中在身体上,这种不自然状态就造成很多毛病的出现。。。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歌唱不是一门技术,而是情感的表达,歌唱应该是很释然的。。。歌唱让人感到非常的开心,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到过来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循环渐进的深入下去,有利于学生较快的解决一些问题!关于喉头下放也只有在人归于自然的演唱了,才会做到很好的下放,不然刻意的下放喉头不是好事!
MartinWu:风舞说得非常好,刻意放下喉头并非好事,。。。。我的感觉是,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只要声音是对的,宽松的、持久的、好听的、美声的、。。。。符合要求了,大可不用去在意喉头的位置,最好忘了这一回事,关於喉头。....... 只要自然就好了。
Pavarotti 连自己的喉头位置是高是低,自己都不清楚,还要张开嘴巴请别人帮他看清楚,再告诉他呢。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