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声:声音安放在“面罩”和唇上鼻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安放在唇前,声音容易集中。安放在面罩,容易获得金属光泽。开放唱法产生的音量大,穿透力大,容易获得头声。而且唱高音时有一个特点,据我观察:帕瓦罗蒂唱高音时掀起上唇,拉紧声带,口形拉横。还有,戴玉强唱高音时也是掀起上唇,口形拉横。这种唱法给人的感觉是在整个面部前面安装了一个开口向前的大喇叭,声音完全毫不吝啬得痛痛快快的放了出来。演唱者的个人感觉应是声音在你的身体前面,抛向了观众。实际上帕瓦罗蒂是典型的开放唱法,听他的高音简直是痛快淋漓,十分过瘾。国内的歌唱家属于开放唱法的男高音有:程志,刘建国,阎维文,戴玉强,黄越峰。属于靠后往前反射唱法的男高音有:刘君侠,丁毅,刘维维,陈勇,于爽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从比例看:开放演唱的少。掩盖演唱得多。这就能说明声乐界的教学思路。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Tenore:弱声是处理方式,绝不是习惯。我是见过不少学院派的毕业学生,学历5年到20年不等,养成的习惯大都是把声音窝在喉咙里,好象一放出来就不是美声,还很沾沾自喜。一个30平方米的房间(!),钢琴伴奏声就把他们那点声音盖住,再隔一道门就更听不清咬字。搞声乐出个人才是很难啊,出个好的男高音更是难上加难。象国内这观念哪天能出世界级的啊。不单是中国,欧洲也有不少学声乐的不爱开,苏联、德国的我听过一些,声音很闷,在教学上对声音的观念也不统一。
langzifei:可为什么都这么多年了,我国教学的方向和手段还是“向后”,利用人为加长的通道去做声音呢?
我想,应该在很多年间,很多掌握了先进的自然唱法的老师,在国内应该不少了吧,而作为学习、研究美声的学生、声乐专家,也该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更好,但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在从一开始给学生上课时,就把腔体、认为做到的靠后的通道、咬字都在通道里,只是字的归韵清晰与否见功力等等感念、说法统统灌输给学生呢?
总的,我的感觉国内的教学法(我见识少,也经历了2次传统教学时期),像练习气功和古代大侠的腹语......
而当我向他们询问,或那着国外自然唱法的概念和发声方向的理论打印案给他们时,他们却说:其实,这些方面,我们本质是一样的。比如,西方说的横膈膜,和我们的丹田控制,是一回事,他们相互作用,我们的这些方式和做法,恰恰也就是横膈膜呼吸!只是方式不同。
浪子渐渐觉得,是方向不同,是声音方向的不同,因此,达到的效果 ,不会一样。
长青树:世界上优秀的歌唱家有那一个是 ”涡 “着唱的,就连戴玉强也是开着唱。把声音”涡“起来,那还能表达思想感情吗?艺术就是要夸张吗。思想感情也要夸张。
把声音”涡“起来,让中国老百姓越来越讨厌美声。因为听起来费劲,还难听,也听不出是唱的是什么。
究竟哪个声音好,哪个方法好,自己对比一下,或让大众品评一下不就知道了,反正靠后唱没人喜欢。
Tenore:有些东西慢慢适应了也就习惯了。我很同意yushizhi先生那句“洗脑”的用词。30年代希特勒给德意志民族洗了脑,6、70年代文革给中华民族洗了脑,效果都很好。但这种东西终究禁不住历史的检验。楼上的朋友说老百姓讨厌美声,靠后没人喜欢,我不这样看。时间久了,影响深了,靠后唱的人和很多老百姓觉得靠前才不是美声呢!我认为靠后肯定是不好的,也与自然发声的规律相背离,但在多年的声音靠后理念与实践的包围下,学习者和老百姓习惯性地把往后涡着唱看成是美声。靠前唱需要更好地训练,否则功力不,声音容易发白,这就使很多人退缩了,放弃了信念,觉得靠了后,能马上出效果,声音做出来厚实,于是好象学问也大了。岂不知它虽一时得逞,但往下学要带来多少后患。
yushizhi:确实“时间久了,影响深了,靠后唱的人和很多老百姓觉得靠前才不是美声”。
老百姓总有一句话:声音粗,靠后,嘴里象含这一个蛋,不喜欢。靠前唱的确需要更好的训练,如果训练不好,声音的确容易发白。为什么老百姓喜欢民族唱法呢,因为他吐字清楚,声音明亮,肯定嘴里没有含着蛋,那种吐字不清含混的唱法,连老百姓都不喜欢,你还有什么生命力?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