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在唱中声区时感觉很好,可是随着音区的升高,好的感觉就没有了。唱高音时人应是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唱高音嗓子不能躲,到了高音精神要特别振奋,就像往远处喊人的感觉,当然,不能用嗓子喊,而是在共鸣腔里用里外通气的感觉来“喊”,在唱高音时许多人都有心理障碍,认为到了高音,害怕唱不好,能不能唱好高音,关键是前面那个音的感觉是否找对了,高音之前的那个音就要在思想上做好高音准备。在唱每个音区时,都有一些不同的感觉,以男高音为例:
c1-a1虽然是在硬口盖上,但歌者感觉不明显是“平唱”的感觉
b1-d2感觉音是“哈”在硬口盖上(或“反映”在硬口盖上)
be2-f2感觉音已是在硬口盖上面了
#f2-c3感觉音已远离硬口盖,在非常高的位置上了
在发声时,歌唱者往往感到身体后方没有参与发声而只有前面一半在唱一样,但在听者耳中所听到的却是整体共鸣的音响。音往上唱时,气息感觉是在往下走,与声音成反向进行,声音要“凸”起一点,不能太开,感觉好像声音是对着自己而来,再从自己的后脖子穿透过去,起音不要牵扯下面,好像有根管子插进喉里,声音从管子上端冒出来,音越高,感觉这根管子越细越长。有几个音对于高音至关重要:
bb1这个音很重要,唱时面部肌肉稍稍张开一些,并把“位置”想得高一些,要唱到声带“上面”去,不然然声音就会落到喉咙里。唱be2这这个音时演唱者的感觉应往上“挑”起,使声音开始垂直向上走,母音应修饰变圆,如a逐渐带点0的感觉,自be2以后演唱者要想象自己的声音逐渐变窄,使之进入鼻腔与眉心之间的通道中,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close唱法,唱到#f2时,在垂直的感觉基础上再往后“让”一下,感到声音是往脑后上方走,这样便容易使声音进入头腔,在#f2以后的声音感觉进入了一个大而圆的空间,声音推动着这个空间的坚硬的内壁,此时要以向远方吆喝人的气息及精神状态自由甩出声音,整个头有向后上方顶的感觉。这些都是换声区中的音,在唱换声区的音时在肌肉上没有任何变化,演唱者想象着音波垂直上升,并有在顶上带一个钩的感觉,高音时身体上的感觉应是上腹微提,但不是把气提起来,气息反而是往下落的感觉,呼吸有深度感,而口腔和喉头则是和吹蜡烛时的感觉相同,这种感觉是有力而自然的,同时又是集中的,这时还能感到深呼吸的支点,这个支点我觉得是在横隔膜或更往下的部位,对这个支点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不能感到是身体的上部位,这里有支点的呼吸就是指深呼吸,这对于唱好高音至关重要。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