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er:首先把横隔肌像橡胶带子一样的充分扩展,使胸腔即肺里呈现一个真空状态。从而使空气在每平方英寸14.7磅气压的作用下,自动地流进肺部,使肺部充满,它可以扩展到腰部附近,所以从外部也可以看的出来。
空气不是有意识地吸进来的,正像我们进屋开门一样,只是给空气提供自动流进的场所,空气不是西晋区的,而是自动地充满到肺里的。
波西米亚人:真感动!大约95年我详细的阅读了几位国外声乐专家的"谈歌唱".其中就有丽莎的这个关于呼吸的描述"空气不是有意识地吸进来的,正像我们进屋开门一样,只是给空气提供自动流进的场所,空气不是吸进去的,而是自动地充满到肺里的."当时我真是太惊喜了,甚至是感动:如此表述堪称经典.
至今我总是以此"一绝","拿来"检验自己,讲给学生.
Tenore:95年我还在胡唱乱唱,根本不知道气在哪呢。所以,两位女士都是我的老师啊。:)研究和体验横膈膜控制呼吸的理论使我收益甚大。西方人对人体的研究比我们早,更具科学性。100年前加西亚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卡鲁索那时就很明确地使用它,近代和当代的世界男女歌唱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重视它对气息控制的作用。我认为帕瓦罗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反观中国声乐教学,很多教授到了今天还在讲缺乏解剖学依据的“丹田”理论,难怪声乐教学的现状如此混乱。在这方面enze老师的研究是很深刻的,我从中获得很大教益。二位女士的讨论也使我非常高兴地加入进来。
enze:呼吸的过程的确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气息在自然状态下自动充满肺腔,但这是一个通过技术调整后的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呼吸的通道区如何形成自然状态。实际上人的气息是上帝赋予的自然功能,我们只能科学的利用,不能人为的再造。我们通过解剖学的目的是搞清楚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呼吸究竟是如何进行的,以次作为科学依据,再用于歌唱之中。因此只有搞清楚这个自然状态的规律,才能成功的运用,我们目前的方法的确需要更新,需要改革,但究竟怎么改,我想一定要搞懂了以后再改,最后说一句;歌唱方法并不抽象,它是具体的,真正抽象的是歌唱中的激情,和人的情感表现。
singer:能让吸气成为被动的,也就是下意识的,对歌唱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yushizhi:我记的沈湘先生也是在讲呼吸是被动的,在腰上松一下,气会自动进来的,是大气压的原理,怎么这么像?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