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歌”(Bel Canto)用普通意大利语义来解释,Bel 是优美的意思,Canto为歌或歌唱。所以Bel Canto应译为“美歌”或“美唱”。
众所周知,美歌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美歌时代从18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转变。今天的Bel Canto已与起初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它经历了由反自然唱法(例如阉人歌手)到自然唱法(如今日男女各声部的分工);由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所代表的讲求纯音色技巧转变到威尔第、普希尼和雷翁卡瓦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感情学派。它们抒发现实感情而不仅仅是为卖弄声音技巧,机械的追求音色而哗众取宠。因此,现代美歌学派更具有强烈地艺术感染力和暴发力,有更大地自由发挥空间。但不管美歌唱法如何发展变化,其唱风与技巧的特点仍万变不离其中——那就是“声音上讲求,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连音流畅,句法完美,嗓音灵活”因此美歌唱法自始至终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各自的演变。
“美歌”发展到今日,以其科学性,艺术性而广泛地流传到世界各国,并与各国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当今美歌的各个学派。但不论声乐学派如何划分,正如沈湘先生所说:“世上只有两大学派,一个是好学派,一个是坏学派”即只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声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属于主观感觉的东西,是抽象的,它不能用仪器作一个客观精确的评价标准。一切声音的好坏只能凭我们耳朵的主观听觉所引起的内心感受来评定。不过这并不能模糊它的科学性。凡是科学的歌唱发声必然符合前面所提到的美歌的特点。
如何能使学美歌的人逐步使自己的歌声科学化,符合美歌的特点呢?下面就要谈到我所学的专业,我的本行,也就是美歌唱法。
我从学唱到今日,已有四五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年里,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也走过很多弯路。如何能使一个初学者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呢?今天我就此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几点看法,也是我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的几点浅显体会和认识。
众所周知:笛子、黑管等这些管乐器如果没有气息吹它们,是不能鸣响的,人如果没有气息同样也是不会发声的。再如:鼓如果没有鼓皮,那就称不上鼓,更无从谈到鼓声了。因为它失去了振动体。另外,小号如果光吹号嘴,发出的声响是尖噪难听的。但加上号身,声音立刻又圆润又嘹亮。因为它有了共鸣腔,使声音美化扩大,而人本身作为一种乐器,它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即(1)歌唱的呼吸(动力源是肋肌、横膈膜等);(2)歌唱的发声(振动体声带);(3)歌唱的共鸣腔(头腔、咽腔、胸腔等)。此外,人本身还具有其独特的一点,那就是歌唱的语言。它最终成为人声凌驾于一切乐器之上的决定因素。因为人在配合歌唱的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
下面分别论述:
1、歌唱的呼吸:它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是有区别的,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要深,要长。歌唱的呼吸要随着乐句的长短,根据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换着运用呼吸。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歌唱本身要有生命力,要有音乐的感染力。为达到此目的,就要有呼吸的支持。因此,歌唱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
呼吸有两种肌肉群带动,一组是吸气肌肉群,另一组是呼气肌肉群。吸气肌肉群包括从前胸往下主要是两肋,腰部周围,甚至于后背。歌唱时吸气要用鼻嘴同时吸,这样吸的气深。当然气并不是越深越好,它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合作。使呼吸肌肉群互相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产生压力。对此,伟大的男高音歌王卡鲁索有过这样的论述:“在其它的因素中,与其美妙的嗓音最突出的关联的就是呼吸。卡鲁索时时都有足够的气息供他演唱。它的横膈膜控制的极为精彩。”“他时常只用够供应每个音阶所要的呼吸量,而不多用不必要的力量度,这正是使他音调准确连贯音和延长音恰到好处的原因。”沈湘老师也说过:“呼与吸的对抗在身体内产生一种压力,吸进去时是肺的下部扩张,这种扩张使身体的腰部周围的肌肉向外扩张,这正是横膈膜下降所造成的。”当然气息的支持与对抗并不是用力、僵住。这一点我认为是值得注意的。如果呼与吸的活动配合的好,唱起来气息就有支持力。唱的音越高越强,呼与吸的密度也就越大越强。我们在练习气息的时候,可采用沈湘先生说过后一种方法,弯腰90度,两臂放松自然下垂,两脚略分开,要站稳,这时气息很自然的就吸到了腰部周围。明显地感到腰的周围后背有膨胀感,这正是唱高音时用气的位置。当然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多动脑子,否则就要走弯路了。
2、发声:声带是音源,是给基音的,它就好像小号的号嘴,不管男女他们声带如果没毛病的话,都会具有两种机能,一种是假声机能,也叫“轻机能”,另一种是真声机能,也叫“重机能”。重机能是指整个声带的振动(全振),轻机能是指声带的局部振动(边缘振动)。美歌唱法要求必须真假声混合,即我们所说的“混声唱法”。只有这样,声音上上下下才都有,都有均匀。绝不能“单打一”。否则嗓子肯定会出问题。光用假声,声带容易长小结,光用真声,声带容易长息肉。一旦声事病变,人声这副乐器就毁掉了。所以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倍加注意。一般说,在人的整个音域中,由低音到高音,重机能越来越少,轻机能越来越多。不管它们谁多谁少,但绝不能没有。我们平时练音阶上上下下,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整个音区声音的统一,从基理上说练的就是轻重机能的比例混合。
3、共鸣: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只有鼓面没有鼓身,那么这个鼓就敲不响,鼓声也传不远。如果小提琴只有马子、弓子、琴弦而没有琴箱,那么声音也必定是刺耳的,难听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它们只有振源没有共鸣体。如果给鼓加上鼓身,给小提琴加上琴身,那么声音音色自然就会非常好听,打远。人声乐器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在歌唱时,要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声带的振动引起腔体的共鸣,再发出的声音就会成为优美嘹亮的歌声了。共鸣腔决定着音色音量。因此,想要穿过舞台上三管编制的乐队,不运用共鸣腔,只是“干嚎”,那是绝对不成的。“人的共鸣腔体很多,主要分为头腔、咽腔、胸腔三大部分”其中,只有咽腔能够调节,因为每个人的腔体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音色也必定是不同的。“咱们平时所讲的声音位置靠前靠后,声音是明亮的集中的”等等,这都是调节咽腔的结果。
我们应该注意,尤其是对男声来说,喉位问题永远是打开腔体的第一步问题。如果喉咙问题不解决,唱歌便永远入不了门。好的深呼吸,喉器是会自动下来的,比如我们打哈欠。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喉咙不是越低越好,它要保持吸气时下来的程度。低到能得到丰富的共鸣,又保持非常好的音色,并且声音运用自如。喉头是绝不可以硬压下来的,压下来的喉咙,声音是干的,僵的,摆的,是不正确的,如果你有很舒服的深呼吸,喉器是会跟着下来,这样的喉器的腔体就打开了,嗓子的腔体也打开了,共鸣也大了,喉器下来有两个优点:(1)乐器本身有空间振起更多地共鸣,基音扩大了,(2)喉器下到适当的位置,声门运动就会更加自如。我们平时说打开喉咙,并不是撑,压喉咙发出很闷、很暗、很空洞的声音,自我感觉还很良好,这是非常可怕的。正如沈先生所说:“打开喉咙是指打开腔体,而不是指打开嗓子眼。如果腔体真是打开的,呼吸也就深了对了。深呼吸和打开腔体是一致的,它们两者是吻合的。”
4、歌唱的语言:前面我们所说的人声乐器比任何乐器都金贵,根本原因便是它能在配合歌声的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通常称之为歌唱的语言。语音中的语言有两种构成:一种是元音,又叫母音,一种是辅音,又叫子音。唱歌主要是唱好元音。美歌唱法之所以起源于意大利,这跟他们的语言有很大关系。意大利语音中就有五个元音组成,a、e、I、o、u这五个字母本身有利于喉器的发间和打开,所以一般刚开始训练歌者时,都先从意大利语的这五个元音发音训练入手。我认为这是比较科学的。而中国汉语的基本元音,有a、o、i、u、ü还有符合元音、鼻化元音等等,显得比较复杂,但中国歌曲,戏曲的训练唱好“十三辙”,其目的也是在于将元音训练好。辅音也称子音。辅音是受气流阻碍发出的音。它们不使声带振动,在歌唱中一带而过,但我们绝不可忽视,否则唱出的歌曲听众不知所云。那可就麻烦了。沈先生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如果语言不讲究,唱出来的声音也不正。字正腔圆是这样的;字要吐得清楚,又要得到好的共鸣。”“字正腔圆的含意我理解为:元音念得准确,唱得对,辅音突出得够标准,耳朵听绝对正确。”所以,我认为语言是唱歌基本要素中最高级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只有呼吸、发声、共鸣建立好了,才有可能在语言上下功夫。呼吸是基础,发声共鸣是关键,语言是升华,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互为补充和调整的。任何一环节出了问题,必然会带动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我们一定要在学习训练中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尽量少走弯路,使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高和进步,为我们今后声乐的发展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 (美国)杰罗姆·汉涅斯
②《声乐教学笔记》 王福增
③《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意)p.m.马腊费奥迪
④《西洋声乐发展概略》 李维勃
⑤《张权纪念文集》 莫纪纲 莫纪岚 莫燕
⑥《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邹本初
⑦《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李晋伟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