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许多的理论,也了解了许多关于气息和呼吸关系的文章,但许多理论都在努力说明一个道理:歌唱时的状态是横膈模上升,小腹收缩。但我个人为,这种呼吸方式是不符合歌唱自然规律,暂时不能说明他到底什么原因。但从我的个人体会上来说,这种呼吸方式容易浮,没有根基,即使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表面上好象做的很好,但这种呼吸没有长久的基础,声音容易产生一种比较尖锐的音响。 我认为比较容易控制的气息运用为:小腹不收而是稍稍向外,(但坚决不能有紧张的意思)弹性的控制,而且坚决不能向里。如果向里就会产生上一段所说的毛病,不可能完成歌唱的要求。小腹稍稍向外的歌唱状态容易控制声音,声音比较柔和。没有非常尖锐的”头“,从整体上看,没有高音的难度,易发易收。
我通过这种方法,从以前没有找到歌唱的状态到现在没有声音上难点,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我感到受益非常之多。在一年之内,我的音域提高了五度至七度,这可能也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说明些方法正确性的最好证明。
我一直在说,呼吸要自然,我说的自然其实也可以说是最小力度的保持住气息的平衡,我在这强调是“最小力度”也就是绝不能用多余的一点力量,这样的话反而游刃有余的控制气息。
我一直的反对的是关于“小腹的在歌唱状态时向里收缩”,当然这个观点从表面上看好象更加合乎情理:它能够用腹部的力量上移横膈膜,把肺部的气挤出胸腔。其实这是一种直观的感觉,但这种方式保持的气息没有根基,不能很好的控制住气息。我个人的感觉认为,这种方式的歌唱,是由于腹部收缩相对于另一种方式气压过大,声门不能保持柔和的闭合,要么会漏气,要么会由于声门为和强气压达到平衡而大力闭合,而这种声门的紧张的大力闭合所发出的声是尖锐的、不悦耳的,而且是不能长久的。长时间这样演唱,会使声音慢慢变“老”,失去弹性、或者不能在弱音上表现。但这方式会给人一种假象:比较铿锵有力,这种方式同时也被不少人使用着,同时也使许多人才过早的衰落下去。
那么这另一方式就是:歌唱时,小腹绝不向里,而是稍稍向外,我说的是“稍稍”向外且保持住,保持关键点不能是用力,而是顺着叹气的“方向”柔和的闭合声门、发声,这同时要求下巴不能紧张,舌头不能后缩,很自然的平放在口腔内,且轻轻的摸着下齿。这样的声音感觉(母音)不是行形于口腔也不是形成于头腔,而是形成于叹气的地方,也就是小腹,(这一点有可能不太好体会)前提是小腹不能紧张。
另外再谈一下关于声门的闭合的问题,这也是这个发声过程的关键问题。声门的闭合,很多人以为它会要求我们用力,其实恰恰相反,只要求我们用很小的力量就完全能够满足歌唱的要求。小的可以用“气泡音”去体会,就在这种气泡音的力度上去“叹气”这样就完全可以发出比较自然的真声。这才是歌唱的最为基础的东西。
总结两点:一、小腹不能向里,为的是为避免压力过大,而破坏声门的自然闭合。
二、声门的闭合不要有意识的加力,而顺着叹气的方向发出气泡音,进而加大其振动频率。
三、在任何音高上都不能有小腹回收的感觉,那怕是一点点也不行。只是有续继微扩张的感觉。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