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江:他的经历就是一部歌剧
文/本刊记者 王颖卿
世界歌剧重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长期聚集着一批全世界最优秀的歌唱家,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推动着世界歌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这其中有一个叫田浩江的华人尤其惹人注目。这是一个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熟悉的名字,然而他却因为在歌剧艺术上的成就,在东西方歌剧界拥有极高的知名度。
田浩江,全球最动听的男低音歌唱家之一,至今保持并继续着华人音乐家连续在纽约大都会这所世界顶级歌剧院驻演19年的最高纪录,并与世界各地许多重要的歌剧院合作,演出歌剧剧目达40多部,共约1300场次。
田浩江是与所有世界著名歌唱家合作最多的华裔歌唱家。他与歌剧大师多明戈合作多达8次,近年最令人瞩目的作品是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作曲、张艺谋导演的大型中国现代歌剧《秦始皇》。他还与作曲家郭文景、话剧导演林兆华合作了为他量身打造的歌剧《诗人李白》。此剧被西方歌剧界一致公认为经典之作。
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与探索,田浩江成为华人歌剧界的代表人物。美国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为他出版的英文传记《浩歌江上》被评论界评为必读书。不久前,田浩江应邀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了世界著名华人歌唱家展演活动,就在国内很多媒体希望能够借他回国之机对这位歌唱家进行更多的了解时,田浩江却在演出过后神秘地失踪了,他的夫人说他突然把自己关了起来,说是要完成一项秘密的“实验”。
《我歌我哥》的浅吟低唱
“作为一个早已习惯于以大阵容在几千人的歌剧院演出的人,突然有一天让你一个人独自为二百人演出,而且是从歌剧演到话剧,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有人说我疯了,我也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无论成败与否,我还是想去尝试。”这就是田浩江的秘密“实验”,一部由他本人自编自演的小剧场“独角戏”《我歌我哥》。他把它献给北京的观众,于7月24日至26日的晚上连演3场。
“这个戏讲的是我和我哥的亲身经历。我是演歌剧的,被人尊称为歌唱家;而我哥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没做过什么大事。在别人眼里,我们两个人反差巨大。但是,当我正在纽约演歌剧,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我哥病危了,我立即请假赶回北京来看他,我们俩在医院里待了3个小时之后,我们之间发生了逆转。这是我们兄弟俩第一次面对面、安安静静、没人打扰地谈一谈我们兄弟间的事情。我发现在那3个小时里我重新认识了他。他的身上、心里有很多我很羡慕的东西……我们还唱了很多歌,都是跟我们成长有关的歌,虽然我是专业唱歌的,但我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想找的东西、有时候感觉到很麻木的东西,在跟我哥唱歌的过程中,我从他那里找到了。
“我被他唱起歌来的那种动人、真挚、激情,他的眼睛、动作、表情、唱歌的方式等等完全迷住了,原来我都不知道他是对音乐这么有感觉的一个人。如果有机缘,我想他会是一个真正的歌唱家,也许不会是我。我从他身上想到了很多自己内心的挣扎,说深刻一点就是从他的镜子里逐渐地认识了自己。因为在西方,歌剧是上层社会的事情,距离普通人很远。很多年来我面对的都是歌剧院舞台下珠光宝气的西方上层人物,演出完毕跟他们喝香槟、交流音乐,大家身着燕尾服……这种生活有时候会把自己给弄丢了,让人不知道身在何方。所以,通过跟我哥交流他的经历、一起唱歌,让我觉得自己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了不起。”
那么,表演自己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想必会非常容易和顺利?田浩江却说恰恰相反。
“大家都觉得演别人很难,因为你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但其实演自己更难。因为你要诚恳地把内心深处的真实跟观众讲出来,把自己完全打开,但事实上人们更习惯有所保留。所以,我写剧本和排练的过程,就是和导演一起一点点地把真实的自己拿出来的过程。”
田浩江说在《我歌我哥》中共有两个再现真实生活的场景:一个是歌剧院的化妆间;一个是北京医院的病房。他一人在其中分饰自己和哥哥两个角色。“我会带着大家在这两个时空中走来走去,有交错的故事,也有歌。如果台下的观众愿意,也可以上台来跟我一起唱,甚至跟我一起交流他在看戏中的感受。”
听到这里,不得不承认田浩江的《我歌我哥》的确是个“实验”。真实经历、一人到底、和观众互动,拎出其中的哪一条都是当今舞台上罕见的情境,更何况它们聚集于一台戏。但做实验总会有风险,田浩江准备好了吗?
“我在筹备这个戏时也有很多朋友对我讲,说只是演经历可能不够,即使它来源于真实。因为演戏一定要有冲突、高潮和起伏,一个人把一段简单生活再现一遍,观众不买账怎么办?但我却坚持我的内容。因为我觉得生活中并不是永远有高潮和冲突,更多的时候是平平淡淡,现在的人越来越忽略这些平淡。所以我在这个戏中不想编任何故事,就想带大家一起静静地品味平淡和真实。”
说到此处的田浩江露出一份诗人般的情怀:执著、纯粹,他说他最喜欢的诗就是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诗中那份返璞归真的自然扣进了他的心坎里。
也许《我歌我哥》的尝试更像是另一场唐•吉珂德式的“斗争”,它让我们看到,在夸张喧嚣的时代里,依然有忠诚于内心的理想主义者,不扭曲、不流俗,为真实高歌,向信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