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众过目不忘,永生难忘”
没有大幕,没有画布,没有任何常规布景;天梯般的台阶上,满是洁白的和平鸽,一位圣洁的白衣少女怀抱一束红玫瑰,立于天阶之上;她的身后,山峦起伏……整个舞台像一面镜子,由斜面台阶与舞台构成一个巨大广场,走进人民大会堂的观众,被这前所未见的舞台所震撼。
“这是广场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高度融合,是中华儿女跨越169年时空的对话。”张继钢为这一舞台的创造感到骄傲。
张继钢在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导演期间,接受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总导演之职。“这是不同的创作和人生体验,前者是为国争光,后者是为祖国母亲歌唱。我感到无比荣耀,也感到巨大压力。”
压力来自张继钢的认知: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创造,绝不能有愧时代和使命。
“一定要让观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让观众过目不忘,永生难忘”,“一定不能重复自己,也不许重复别人”,“场景的设计、情节的推进,一定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定要拒绝常见的歌舞晚会品质,拒绝肤浅的光怪陆离”……
如何在艺术语言上不重复1964年推出的中国首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考验着张继钢和他的团队。
“同样表现1840年鸦片战争,《东方红》的场景在广州的通商口岸,我们将场景移到了大清王朝的心脏北京,放在了圆明园。王公贵族正在圆明园听着昆曲《惊梦》,一声炮响,震碎了圆明园那巨大银镜上的《江山万里图》,震碎了清王朝的美梦,也震碎了中国的美丽山河……”
这种艺术的严苛,确立了这部新史诗的艺术品格。
“最困扰的是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将一个民族169年的历史浓缩在两个半小时的舞台上是很困难的,不仅要尊重史实,同时要创造史诗。这就必须有独特、生动的艺术概括。”张继钢坦陈,最困扰他和团队的就是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展现新中国的五星红旗?经过半个月的苦思冥想,张继钢给我们呈现出如此一幕——
一个头上缠着带血绷带的战士抓着五星红旗,飞翔在获得自由的祖国天空和大地间!这个场景将国旗的历程和意义作出了悲壮的昭告,观众无不震撼落泪!
整部史诗,这种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情节环环相接:
六位男女战士手举旗帜,以舞蹈形式再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烈历程,旗帜的伟大象征、精神信念的巨大力量振奋人心;
背着报话机南下作战的接线员,中弹后用生命的最后一息为战友们传达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人民对新生共和国的热爱表现得酣畅淋漓;
共和国的曙色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演员们用美声合唱的形式,以排山倒海的歌声唱出毛泽东书写的碑文,俨如歌吟壮美的英雄史诗,令人肃然起敬;
在抗震救灾的章节中,一首深情的《呼唤》回响在废墟中:“我在呼唤你,一声低,一声高;你要等着我,每一分每一秒……”中华儿女在旷世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人性之光催人泪下……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