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女高音歌唱家,在各类声乐大赛中多次获奖,那一把冰川水一般的金嗓子,将《高天上流云》、《梅花引》、《万事如意》、《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唱进了人们的心里;她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师,也是创意生活大师,洋为中用改良后的鱼尾旗袍、流苏耳环,已成为她的独特符号;她很谦虚,说自己对歌剧不是很自信,但沈湘却找她的恩师金铁霖“要人”——我带她两年,她就能在国际歌剧界获奖;她很孝顺,为了照顾罹患重病的父亲,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从舞台上消隐了6年……
她就是张也,歌迷称她为“也宝”,称自己为“也迷”。她为人低调,关于她的文字甚少见诸报端,几经周折后,本报记者终于专访到了张也,她的金嗓子从电话那头传来,将记者带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她的真情真心。
文/本报记者 张素芹
触类旁通:会唱歌,但不能唱“死”歌
广州日报:人们叫您“金嗓子天后”,更有人说“说到声美,无人能出其右”,您怎么评价自己的嗓音条件?对于唱歌,是先天天赋重要,还是后天培养重要?
张也:是吗?有人这么说吗?我不知道大家对我评价这么高。歌唱得好,不仅仅靠天赋,还要靠后天培养。唱,歌,是两个字,关键要看你怎么去唱。我们要会唱歌,但不能唱“死”歌,方式方法最重要。
唱歌,十个人有十种不同的方法,很多人是一遍一遍练出来的,而我,则是听的时间比练的时间长,在听的过程中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内涵。我喜欢看电影、看戏剧、看画展、看舞蹈,不只是为了消遣,而是希望从中吸收艺术营养为我所用。给我一个谱子,配上音乐,我马上就能找到感觉,通过歌声表达出超越谱子之外的意味。我在录音棚录音是相当快的,基本上是一遍就能录好。还是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录民歌联唱,从下午三点录到凌晨三点,我一口气录了33首歌,都是一遍就过关。
广州日报:声乐作品视觉化是您的音色与众不同的特色,听您的演唱,不用见人,只闻其声,就能从众多的歌者中分辨出来。您怎么理解“声乐作品视觉化”?
张也:音乐不仅有画面,还有色彩。我曾经给青歌赛做评委,有一位选手唱的是《霸王别姬》,我先没有进行评价,只是让他考虑声音的明暗度。声音色彩构成的因素很多,包括明暗度、气息的运用等等。老一辈歌唱艺术家比如李谷一,她的声音就很有色彩。听她的歌曲,感受其内涵和意境,能让人浮想联翩。欢快的歌曲,听众也感到喜气洋洋,悲伤的歌曲,听众也忽然悲从中来。
广州日报:您的演唱跨度很大,无论是柔媚的民歌小调,还是音域宽广的民族歌剧选段,您都游刃有余,您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吗?
张也:技巧就是海纳百川,见多识广,不排斥其他类别的唱法。我也告诉我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不能只唱民歌,就对美声、歌剧、流行歌曲不管不顾,要广泛接触各类知识、各类唱法,进行横向比较,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