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梵音古乐”是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的乐种,它在雪域藏地“活态传习”了近千年,始终与藏传佛教觉囊派文化样式生息与共。千年来沧海桑田,觉囊梵音古乐的承传从未间断,它以其悠久的佛教音乐历史和复合文化特征,被音乐和文化学界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觉囊“梵音古乐”契合佛教“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与“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是一种让人心生善意慈悲,心平气和,由此产生空灵和幸福感的天籁之音。觉囊“梵音古乐”不但以“音声佛事”弘法,满足了广大信众最迫切的心灵需要,还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藏传佛教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藏传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觉囊“ 梵音古乐”,既有用于诵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吹打的器乐曲,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完整、乐舞立体的佛教音乐体系。
觉囊“梵音古乐”的演示,集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于一体,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吹中有打,打中有唱,吹唱打奏相互关联,既可以单独罗列,也可以并联为伍。开场“净坛”的金刚乐舞,寓礼佛、赞佛、颂佛于通灵修炼之中,动作的性格化,舞姿稳健庄重,具有雕塑感、造型美,主要表现佛法无边。觉囊“梵音古乐”各种乐器组合成规模不等的梵音古乐,配以僧人唱诵经文,演示金刚乐舞。由于梵音古乐中包含演奏低音的大型法号和善于演奏旋律的金刚唢呐,以及多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因此演奏的音乐极具特色与强烈的感染力。其中,金刚唢呐的演奏要求技巧精湛熟练,尤其是乐僧们一口气12分钟的 “鼓腮换气吹奏法”,通过气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音量大,穿透力强,曲调高亢激昂,可谓“追魂摄魄”, 其吉祥号角声令人啧啧称奇。觉囊“梵音古乐”所有的乐器,都由民间手工作坊匠师制作,他们经一代又一代规范的传承、传习,许多名师制作的乐器可谓价值连城。
觉囊“梵音古乐” 的展演者在展示时是自然清净的,完全不造作地依靠唱颂、乐器、乐舞等艺术形式表现心灵的智慧与慈悲。觉囊“梵音古乐”艺术地表达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它让听者把心沉静下来,去体验和感悟这一发酵了千年的佛教天籁之音。在梵音古乐曲目中,大套曲中有中套曲,中套曲中有小套曲,可谓是“套中有套,曲中有曲”,曲套连环,丰富多彩。
觉囊“梵音古乐”展示时,乐僧们身着红色袈裟,头戴藏传佛教觉囊派红帽和法帽,手持藏传佛教觉囊派特有的法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大小不同的金刚法号吹奏声音异常低沉、浑厚有力,与打击乐器和僧人唱诵的声音交响和鸣,展示心灵的妙乐境相,把听众带入了一个通天彻地、天人合一的境界。觉囊“梵音古乐”中使用的各种“文物式”的乐器,是中壤塘觉囊藏哇寺世代传承、使用的珍贵法器,因此藏哇寺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古乐器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