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夫妇“复鸣”太古遗音《琴瑟和鸣》CD问世
录入时间:2006-12-13 来 源:汉网 [音乐考级]
“瑟不离琴,琴不离瑟”是中国古代十分流行的娱乐方式,但自唐末以后,“琴瑟和鸣”便失传了。日前,武汉音
今年62岁的丁承运出身于河南省一个艺术世家,10岁起学习中国乐器,对古琴情有独钟。上中学后,他拜川派古琴代表人物
传统古琴声音很小,影响演出效果。1974年,学过木工的丁承运制作出第一张经他改进的古琴,在小型演奏厅演出不再需要麦克风。
随着对古琴研究的逐步深入,丁承运心中的一个遗憾越来越强烈,他说:“《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之类的诗句,我国古代典籍也频频吟诵‘琴瑟之好’。过去我们只知琴瑟相配,但已经没有人知道‘琴瑟和鸣’到底怎么演奏了。”
2001年,丁承运根据河南淅川出土的瑟,运用五声音阶定弦等方法,在国内首次将失传千余年的古瑟复原,并根据古籍记载,发掘、恢复了瑟的演奏法。
瑟虽复原,“琴瑟和鸣”仍不易实现,因为它需要两人合奏。丁承运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妻子傅丽娜。身为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的傅丽娜弹得一手好钢琴,但她深知丈夫的心思,开始转学古瑟。起初,傅丽娜弹不习惯,练习的时间长了,傅丽娜慢慢向丈夫靠拢,“琴瑟和鸣”的美妙开始显露——古琴音色苍古遒劲,瑟的声音圆润质朴,琴瑟合奏时而儒雅蕴藉、气象高远,时而清新脱俗、深沉灵动。
近年来,这对夫妻组合的“琴瑟和鸣”在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大放异彩,每次都在当地引起一阵“琴学飓风”。
不久前,夫妻俩联袂演奏的《神人畅》、《阳关三叠》等4首风格各异的古曲录入《琴瑟和鸣》CD专辑。他们计划将瑟的演奏技巧编撰成书,让更多音乐爱好者领略“琴瑟和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