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16时,随着中央音乐学院70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与大师面对面”第二期的如期举行,我们在中央音乐学院早已座无虚席的琴房楼演奏厅见到了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薛伟教授,随他一同上场的还有一名年轻的学生,一位钢琴伴奏,还有一把他最心爱的小提琴。可以看出他今天的讲述形式将要以以点带面的授课方式向我们展示他是如何去更深层次的挖掘思想和诠释音乐。
薛伟,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年仅25岁时就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聘为教授,也是该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他曾在1981年中国全国小提琴比赛、1982年英国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大赛、1983年日本国际音乐(小提琴)大赛获奖。1986年在莫斯科赢取了第八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银奖,随后他返回伦敦参加了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大赛,赢得了金奖并囊括了其他所有奖项。当处在中央音乐学院师资建设初期时,他受到王次炤院长的邀请,回到祖国并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起教学工作。
随着马思聪的《思乡曲》,一首颇具中国特色的,充满了对家乡无比怀念的小提琴曲在这位年轻的学生手里缓缓流出,圆润通透的音色和细腻柔美的旋律仿佛已经带我们进入到作曲家点点的思乡情怀中。当演奏完,薛伟老师给出的结论是:优美,略带有忧伤,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让人感动。因为只有一种色调。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是复杂的,可能悲哀中还有微笑,微笑中还有伤感,伤感中可能还有希望还有更多的情感。对于如何用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哀伤、表现思念,他用手、更是用心做出了示范,当时令台下所有的听众感受到真情的流露,仿佛自己也瞬间对心中的那个温暖的地方有了一次思想的片刻停留。
薛伟的演奏速度更慢一些,圆润音色的揉弦音则被充满沧桑感的无揉弦直白音所代替,个别处音与音之间的衔接也由原来的音符时值改为恰到好处的气息留白,四句旋律中两次突起突落的音量变化,仿佛作者翻阅旧照片时哽咽的呼吸,颤抖的双手,回忆中那支离破碎的点点片断和心灵与思乡情感不断撞击所产生的阵阵余波。
好的音乐可以净化人心灵,这是台下所有的听众都所能感受到的。所有人都被他的音乐感动着带走了,带到他的心里,不,是自己的心灵深处,去感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思乡之情。
他讲到像这样的有标题音乐,我们就应该从谱面的细节处去捕捉作者的情绪变化,以求最准确的表现主题和思想情感,因为乐谱是传达作者乐思的唯一途径,比如准确的读谱,对细小的速度力度的标记、表情术语的完成,以及对钢琴伴奏的旋律安排和和声色彩的变化的理解,都是一个个侧面反映的线索。他更是幽默的把这个过程比做名侦探福尔摩斯的探案过程。
第二首所谈到的作品是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这首作品的名字中“春天”二字是人们从这首作品中感受到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后才加上去的,但他对于一些过于具体的乐曲内容解释持有否定意见,他认为这首作品不仅仅是表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季节春天,而是属于贝多芬的春天,更多的是一种对春天的向往,因为乐曲中充满了矛盾、对抗,一些是在小提琴与钢琴之间,一些是在和声的连接之间,还有一些在乐句与乐句之间。这样埋藏在乐曲中的很多、很深的矛盾冲突不只是小草与积雪的自然抗争,而是作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渴望和平生活与当时黑暗社会的抗争。乐曲的结束也如同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想要更准确的诠释演绎作品,不仅仅要对乐谱做出相当细致的研究,还要对作者创作这首作品所处的年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均做以详细的了解,最重要的还应该对作曲家本人的性格特征和审美习惯给予更深层次的挖掘,以求更恰当的表现音乐内在的情感。
最后他还提到要注重演奏者想象力的培养,有时演奏家与大师仅仅只有这一步之遥。并且他要以自身做起,在教授方面更多的去关注和培养学生理解想像的层面,让他们在有根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最终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奏大师。
作者: 刘潇